梦想的种子在发芽!贵州大山里的小女孩有个“摄影梦”
“快看下你刚刚拍的照片!”“我也要看!”被同学簇拥着的晓雪,一边忙碌地翻找着相机上的照片,一边笑盈盈地介绍着自己的每张作品。

11岁的晓雪是黔南州平塘县大塘镇的五年级学生,大塘镇笼罩在化不开的浓雾中,由于一年240多天都是大雾天气,这里也被称为“云上大塘”。 从镇中心顺着主干道走三四公里,就到了大塘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云上社区。社区最里面的一栋二层小楼,是镇上善益童乐园的所在地。
除了到学校上课,晓雪的课余时间都在益童乐园里度过。乐园里,不仅有专职老师陪伴、辅导他们写作业,还有来来往往的志愿者带着他们打篮球、跳舞、做手工。
在贵州省平塘县大塘镇益童乐园,绝大多数孩子是晓雪这样的留守儿童。34岁的韦腾境同样来自贵州的大山,对此深有感触。2018年,他为大塘镇争取到了一个益童乐园名额。
“善行贵州·益童乐园”是由贵州省慈善总会、字节跳动公益、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共同发起的儿童服务站公益项目,旨在为乡村儿童提供校外优质陪伴与成长支持。 截至目前,项目已在贵州覆盖108个社区,累计服务乡村儿童75万人次。
依托益童乐园项目,晓雪等四十多个孩子放学后有了稳定去处。不大的教室里,不仅有专职老师陪伴、辅导他们写作业,还有来来往往的志愿者带着他们打篮球、跳舞、做手工。
以前从没见过照相机的晓雪,如今有了一个摄影师的梦。
缘起“六一”
晓雪和照相机结缘,是在不久前的“六一”儿童节。
益童乐园要举行迎“六一”文艺汇演,主持、表演、统筹,所有环节都由孩子们主导,老师只在一旁协助,11岁的晓雪被选为活动“摄影师”,负责给同学们拍照。
演出前夕,老师发给晓雪一台索尼卡片机,让她在未来两天随意使用。晓雪立刻把相机带子拴在手腕上,生怕相机磕了碰了。
透过镜头,她看什么都比平常更有意思,快门按个不停。“长得很像鹿角”的树枝、佯装生气的同学、闺蜜家的小狗……为了让小狗配合拍摄,她对小狗又摸又哄,半小时才拍到一张满意的。照片中,小狗正用后腿挠头,神气地昂着下巴。

用爱与美好陪伴山区孩子
对于韦腾境来说,在深山里开启益童乐园、与留守儿童为伴,源于一次意外。
2012年6月17日,父亲节前几天,韦腾境两岁的儿子不幸离世。“当时我和妻子出去打工,就把孩子留在老家,请父母照顾。家里突然来电话,说小孩子被墙边放的东西砸了脑袋,当时就不行了。”
还没听到儿子叫的第一声爸爸,儿子就这样走了。从那时起,这个从贵州大山深处走出来的小伙子开始关注公益。“做义工是想做一点有意义的事,也是寄托我对孩子的思念。”
2015年,韦腾境重回贵州老家,长年在田间地头行走,让他对乡村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的处境更加感同身受。2018年4月,一个偶然的机会,韦腾境了解到益童乐园项目。他马上提交资料,为老家隔壁的大塘镇争取到了一个乐园名额。
乐园小楼一层被书架分成活动区和学习区,地上铺着浅色瓷砖,墙上贴着老师孩子拍的照片,还有各种手工艺品。二层是两位常驻老师生活的地方,装修颇为简陋,墙面、地面都只简单抹了水泥。厨房里没有什么家具,只有几把塑料桌椅,和一个小小的冰箱。
在韦腾境的设想中,乐园会是镇上留守儿童放学后的最佳去处。“这些孩子大部分和爷爷奶奶生活,两代人共同话题比较少,爷爷奶奶也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小孩子自己出去玩还容易发生安全事故。”
相比之下,乐园有固定的教室、提供常态化服务的老师和来自社会上的好资源,不仅可以陪伴他们写作业、做游戏,还能帮助他们开发兴趣爱好,“更充实,孩子们的安全也更有保障。”
但出乎韦腾境的意料,乐园招生并不顺利。很多家长没接触过公益,不了解公益,并不相信这样的机构会完全免费。一度,乐园的学生只有20个左右,远低于计划招生的目标。
去年,晓雪通过同学推荐知道了益童乐园,“同学说这里特别好,有老师教大家写作业,还可以和小伙伴一起画画、做游戏、学知识,我就来了。”此后,放学先来益童乐园成了晓雪的日常,直到晚上七八点才会回家。 凭借孩子们的“口口相传”,如今,每天来乐园参加活动的孩子稳定在四十名左右。
“一开始,乐园只面向父母都在外地的留守儿童,后来逐渐放宽了限制。”益童乐园负责人韦腾境说,因为有的孩子虽有一方父母在家,但在日常陪伴、课业辅导方面同样面临很大问题。“这部分孩子,后来也被纳入了招生范围。现在,乐园已是满额运转了。”

文艺汇演当天,晓雪穿了一条粉色纱裙,还请婶婶帮忙化了妆,平日里的低马尾也被用心扎成两个细细的小辫子。妈妈没能赶到现场,便拜托了现场的朋友为张雪拍视频,透过屏幕守候着女儿登台。

父母不在身边的日子里,在乐园结识的闺蜜成了晓雪生活中的陪伴。下课后,罗珊珊、陆丹会拉着她去教室外玩耍。不知断了几次的皮筋,是三个人最爱的游戏。过生日时,美婷特意赶到晓雪家,为她唱了生日快乐歌。美婷说:“她爸爸妈妈不在家,我肯定要去陪她呀。”在朋友的掌声中,晓雪迎来了新的一岁。
乐园的老师也会想办法弥补孩子们亲人不在身边的缺憾。节假日组织大家一起外出游玩,替生日接近的小朋友张罗集体生日……在乐园,每一个与孩子相关的日子都会被郑重对待。
韦腾境的妻子万功芝是乐园的两位常驻老师之一。与孩子们相处两年后,她记住了每个孩子的爱好,有人喜欢跳舞,有人爱打篮球,还有人画画特别好,根据这些爱好,孩子们分成了不同兴趣小组。每个周末,万功芝都会带着他们组织对应的课外活动。一开始,她来这里是为了支持丈夫的事业;现在,她却越来越离不开朝夕相伴的孩子。
梦想的种子在发芽
文艺演出现场,摄影师晓雪穿梭在人群中,认真履行着职责。
她拍照很讲究,人物一定要在画面中心,快门一定要在演员们笑的时候按下。忽然间,她离开座位,一溜小跑到舞台前的台阶下。“我在这里太远了,要到那里去拍。”为了找到更好的视角,晓雪蹲到了地上,粉色的纱裙沾了不少灰尘。
回到教室,同学们围在她身边观看照片,她成了所有人的焦点。她的手指在卡片机上不停地按着,“看这张,小婷好好笑哦!”
在韦腾境看来,让孩子们接触课堂以外的知识、培养兴趣爱好是益童乐园的初衷之一。但在乡村,这仍然是一件“奢侈”的事。但韦腾境看到了兴趣爱好的价值,它远远超过“多上几节课”。他发现益童乐园的孩子往往有着共同的问题,譬如内向、不善表达等等。经常参加兴趣活动后,孩子们的眼神更自信了。
有相同感受的,还有孩子们的家长。台上孩子们载歌载舞时,观众席的家长们忍不住分享起自己孩子的变化。除了懂事、爱学习外,大家普遍的共识是:孩子变得“有出场了”。在当地方言里,“有出场”是形容一个人“有自信、公开场合不露怯”。
为了给孩子们提供更好的辅导,乐园的另一位常驻老师李静花4000元网购了素描课程,一边学,一边教。社区里有篮球场、乒乓球桌,乐园购置了器材,供孩子们日常练习。
除了两位常驻老师,韦腾境还邀请大山外的志愿者到乐园做客,为孩子们讲授外面的世界。他们有的是手工达人,有的是舞蹈社团团长,还有民航系统的机长……“每一位外面来的老师,都会带来新的知识和技能,都能给孩子们带来新的视野和梦想。”
晓雪接触到摄影,也是在一位摄影师的公益课上,此前她根本没见过相机。摄影师教会了她按开机键、按快门,教会了她如何取景。她很开心能有这次机会。

不久前,晓雪有了新愿望,她说自己的梦想是做一名摄影师。或许,她并不真的了解这个职业,“就是拍照的呗?”但她心里已对未来有了模糊的憧憬。
(注:除韦腾境、万功芝、李静外,文中均为化名)
供图:韦腾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