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文旅路:二十四道拐的变与不变
当暮色漫过晴隆山与磨盘山的山脊,盘旋在60度绝壁上的24道拐次第亮起。2300支火把的赤焰与670辆汽车的流光在山腰间勾勒出金色脉络,800架无人机在夜空拼出“筑路”“抗战生命线”图腾。这是2025年晴隆彝族火把节在二十四道拐的盛景,更是一场跨越八十载烽烟与和平的深沉对话。
八十多年前,硝烟蔽日。数万筑路人以血肉之躯与钢钎铁锤,在近乎垂直的绝壁上硬生生凿出二十四道急弯,350米的直线距离被拉长为4公里的盘山险道,这是以命搏路的年代,每一寸路基都浸染着筑路者的血汗与体温。抗战期间,约45万吨关乎民族存亡的战略物资经此咽喉日夜奔流运往重庆,数万忠魂长眠于此。这条被称为“史迪威公路”命脉的咽喉要道,曾让太平洋的战火在此却步,撑起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当年他们舍命护住的路,如今成了和平的勋章。”退伍老兵陈高全抚着路面的辙痕感慨不已。
硝烟散尽,那些卡车轮子碾出的深痕,被一代代公路人用养护镐细细抚平。他们以匠心守护这条血脉之路,在一道拐处,新修的黔滇公路(今320国道)复线高效承接起现代交通使命,老公路的路基和砂石路面却被原貌保留。“路是有记性的,这些石头记得当年的苦,也得让它们看看现在的甜。”养路工陈荣良的话,道出了守护的深意。为留住这份滚烫的记忆,他们在数十年的养护中坚持不铺设沥青,让每一块砂石都成为活着的史书。
如今,这条曾经托举民族命运的“生命线”已蜕变为服务山乡的文旅动脉---320国道承接了老路的使命,从昔日的泥结碎石路几经改扩建升级为双向两车道的二级公路,年货运量突破百万吨。晴隆绿茶、脐橙沙子“辣子鸡”等“黔货”沿道出山;阿妹戚托小镇的非遗舞步、彝族火把节的古老经文沿公路绽放;联动山地跑、汽车拉力赛等赛事,让险道变身“体育+旅游”的体验场;“晴隆二十四道拐欢迎您”“抗战生命线”等具有地域特色的绿化景观与青山相映,成为文旅融合的亮眼注脚。去年,13万游客循路而来,亲历当年开山凿石的艰辛,用脚步丈量历史拐点。2025年山地跑冠军兰贵发冲过终点时感慨道:“每一步都像踩着先辈的脚印,风景越壮美,越觉得这传承沉甸甸。”
火把节之夜,从阿妹戚托小镇祭火坛传来的神圣火种,沿着新旧交织的320国道和24道拐的弯道次第相传,彝族毕摩吟诵的古老经文,与无人机变幻的现代图案在夜空辉映,历史与未来在此炽烈交融。
光影交织处,新的故事正沿着公路生长。兴义公路管理局正以建设人民满意公路为目标,推动旅游公路向公路旅游转变。绿意繁花精品路扮靓“二十四道拐”等文旅品牌;多元文旅路让“抗战公路观景台”“月亮堡坎•无字碑”“盘江桥望江台”成为研学旅游打卡新地标,“人在路上,路在画中”的从容与浪漫里,既有“快旅慢游深体验”的惬意,更有民族团结的暖流。这条路,正从“生命线”“运输线”蝶变为“文化路”“富民路”。
公路弯弯,星火煌煌。在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的历史节点回望,这条盘山公路,恰似火把节不熄的圣火世代相传——它正以“红色血脉铸魂、民族风骨塑形、体育精神扬志”的复合姿态,沿着320国道,延伸出“路文旅”深度融合的崭新通途,昭示着这片山川既能承载深重苦难,亦能铺就通往振兴与幸福的人类奇迹。
通讯员:张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