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如何建设高质量研学基地?
未来几年,不断增长的适龄青少年人口将为研学旅行发展带来巨大市场需求。数据显示,2018年国内研学旅行人数达到了400万人次,市场规模达到了125亿元。
嘉宾杨振之认为,研学旅行基地是载体,内容是根本,关键在导师。与巨大的潜力市场形成对比的是,研学旅行市场在成长过程中也面临组织力量薄弱、课程目标不明确、导师不专业等问题。
研学旅行如何更科学化发展,提供更有针对性的产品呢?
龙永图:我们组织孩子们去舟山看海的时候,就把在舟山的浙江海洋大学一个研究所作为载体,作为一个基地,因为他们有很多的展览,关于海洋知识的博物馆,还有一些老师,以后要建立很多的这个孩子们研学的这个基地。在这方面,不知道几位有什么更好的意见?
杨振之:现在目前所有的景区、博物馆,历史文化遗址等等,都非常积极想做研学旅游,但是都缺少好的导师和好的教材。那么这三个东西是,像三足鼎立一样,三个足,每一只足都不能缺,它必须要三个同时起来才能做得好。比如像中远,像博鳌,那它接待能力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比如说要拿出好的教材,拿出好的导师,那肯定还有一个建设的过程。因为现在国家提出高质量旅游,原来的旅游都是观光为主,比如我现在跟峨嵋山做研学旅游的一个规划,我就发现,你看峨嵋山,那么大的一座雄伟的山,生物多样性这么好,玄武岩的标准的地质剖面,佛教哲学思想也非常多,那么这些东西都被淹没到什么地方了?被淹没到我们快餐式的旅游方式中,两条索道直接上山顶,看了以后又下来,很快就跑了,大量优秀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根本没看到。所以实际上研学旅游,我的定义不仅仅是针对小学、中学和高中,其实对我们一个人都很重要。你到王阳明的故居,你到龙岗书院,你一定要对王阳明那套哲学体系,知行合一、格物致知,都一定要很深入的了解和认知。
其实每一个人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过程当中,就在完善自我的人生,发现自我的价值。其实就是度假生活里面有很多东西是需要挖掘人的潜能的。你像今天我去三亚,我就自己开着帆船开了半个小时。开下来以后,我自己对海洋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下发现我还能够开帆船,还能开半个小时,我觉得这个人的潜能就发挥出来了,自我认知一下就提升了。所以其实旅游是在不断地修行的过程,不断地挖掘自己潜能的过程,不断地完善人生的过程,应该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研学旅游,这样它的价值就更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