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山水·时光峰峦 | 安顺吉昌屯“抬汪公”,六百年的思乡和坚守
本以为元宵节过后,年就算结束了,没想到在安顺吉昌屯,“年”味依旧浓烈。“抬汪公”民俗活动热闹非凡,其场面之壮观,气氛之热烈,令人叹为观止。
“抬汪公”是屯堡人的一大盛事,祭拜恩祖、祈求来年风调雨顺。2月15日是农历正月十八,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吉昌屯村如期举行了一年一度“抬汪公”迎新春民俗活动。
悠悠古村落,浓浓屯堡情。当清晨的一缕阳光轻抚大地,吉昌屯,600多年前朱元璋“调北征南”时期留下的军粮屯,屯堡人居第一大寨,孕育着文化和神秘色彩,沿途道路干净整洁,风景秀丽,一栋栋石木结构的老建筑在岁月的沉淀下别具古韵,整个村子沉浸在一种紧张而又兴奋的筹备氛围之中。
汪公庙内芒锣敲响,清脆而响亮的锣声瞬间传遍整个村子,告示着村民们“抬汪公”活动即将开始,村中几大姓将宰好的肥猪佩戴上鲜艳的红花,浩浩荡荡地送到汪公庙举行公祭。此时的汪公神像,身穿秀紫袍子、头戴乌纱帽端坐正中间,在新袍的衬托下显得更加威严庄重,今年汪公的新袍,其制作工艺精湛,绣工细腻,色彩鲜艳,展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承载着人们对汪公的敬重和对美好生活的祈愿。村民们一早来到汪公祠堂祭祀,庄严祭祀,缅怀先辈。德高望重的老人进行上香、献帛、进爵、唱赞礼诗、续祝文、行三跪九叩大礼等一系列传统祭祀礼仪,提前三天开始沐浴素斋的司礼组,虔诚和敬畏的为汪公塑像整冠更衣,请汪公入撵。
中午时分,随着鞭炮声、锣鸣声、腰鼓声交织响起,汪公在仪仗队的护拥下开启盛大巡游,赐福万民。仪仗队威风凛凛,高举肃静、回避牌开道,随后是斧钺、大刀、日月、狮印、葵扇、罗伞及写有越国公爵、微州府主、忠烈汪王的牌子,仿佛穿越回了古代的皇家仪仗。仪仗队后是由司礼组的二十四位村老,八人抬轿,十六人手持红纸包扎的香前后各八人随轿,小心翼翼地保护着汪公。明旗方队、地戏方队、彩车方队、屯堡少儿队、屯堡小孃孃队,屯堡大娘娘队,舞龙队,各村寨表演方队随行,他们载歌载舞,各展风采,鞭炮声此起彼伏,烟雾缭绕,整个村子都沉浸在一片欢乐祥和的氛围之中,吸引了近六万村民和游客夹道欢迎,现场热闹非凡。
吴常琛、宋朝晖 摄
巡游过程中,汪公轿撵每走到一户人家门前,主人家点燃鞭炮以示礼迎,点起香烛,摆上供品、虔诚祈祷,迎汪公赐福,希望汪公能够保佑自己和家人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健康、万事如意。
汪公巡游到吉昌小学门口空地的“神台”歇脚,稍作休息,直到下午四五点钟,巡游活动接近尾声,汪公在司礼组的护拥下,沿路施福于屯民,荣返汪公庙。各巡游方阵在指定的位置表演文艺节目联欢,进行军帐宴(汪公宴)集中就餐,晚上还有篝火晚会、丰富多彩的文艺表演,人们脸上洋溢着满足和喜悦,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和憧憬,延续传统文化的力量。
据载,汪公是隋唐一位著名的地方官,名汪华,安徽休宁人。生于陈后主至德四年(公元586年)正月十八。汪华少年时好读书,学击剑,曾为门客,文武双全,人才出众,创业于金陵。公元621年,因隋炀帝荒淫无道,天下义兵四起,李世民与隋死党对峙很难取胜,汪公便领精骑数十人于阵中自举白旗呼降,与隋军厮杀,李世民当机立断,率军攻城,城破归唐,汪公遂受封为越国公。隋末唐初,歙州闹饥荒,汪华向一将军借粮,挽救了大家和性命,得到当地乡民的拥戴。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三月病逝于长安,享年64岁。朝廷追封他为徽州府越国公忠烈汪王。应家乡父老臣民的请求,后葬于安徽省歙县,于登源立庙享祀,延至明朝。因其生前的功绩和品德,受到广泛的敬仰和崇拜,明初,600多年前明朝为维护祖国统一,“调北征南”和“调北填南”到安顺驻守的官兵及家属的后裔,将家乡崇奉汪华的习俗也一同带到了安顺。在这片新的土地上,这一习俗逐渐落地生根,并与当地的文化相互融合,经过数百年的演变,最终形成了如今独具特色的安顺“抬汪公”习俗,体现了安顺屯堡人的思想信仰、理想愿望、生活娱乐和文化心理,是祈福、饮食和娱乐活动的集中展示,2014年12月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在安顺这些屯堡村寨中,仍然保留有抬汪公习俗的村寨有吉昌村、狗场屯村、鲍家屯村、东屯村、西屯村、五官屯村、张官屯村等村子,其中以正月十六狗场屯、正月十七鲍家屯、正月十八(汪公诞辰日)吉昌屯的抬亭子最为隆重。
“抬汪公”民俗活动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和精神,寄托着后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颂扬汪华忠君报国,激发屯堡人的爱国主义精神,传承了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优良传统和尚德遵礼的传统文化,激发人们为美好生活奋斗的不竭动力,见证了这片土地上数百年的变迁和发展,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抬汪公”民俗活动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就像一首古老的歌谣,代代传唱,经久不衰。
作者/全磊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