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250周年诞辰:与命运搏斗的他,终将命运超越
如果在大街上随便找十个人,问他们谁是最伟大的古典音乐家,答案极有可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贝多芬。这位“乐圣”和“交响乐之王”的成就无须赘述,他的作品对于全人类而言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今天是贝多芬250周年诞辰,让我们顺着他的作品,一同回顾他的传奇人生。
贝多芬
要问我最喜欢的贝多芬作品是哪一首,答案会是《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的第三乐章,如果对这个名字感到陌生,那它的绰号“月光”一定让你耳熟能详。
这首曲子作于1801年,实际上并未标题,之所以得到“月光”这个绰号,据说是因为诗人雷尔斯塔博听完第一乐章,令他想起了琉森湖荡漾着皎洁的月光,出版商根据这段话加了“月光”的标题。其实,这首曲子是贝多芬与一位贵族家的女儿因为门第鸿沟被迫分手之后的有感而发之作,他在作好这首曲子后,题“献给朱丽塔·吉米尔茨伯爵夫人”,也就是那位贵族小姐。
《月光》第三乐章
00:00 / -“月光”分三个乐章:持续的慢板、小快板、激动的急板。如果说前两章是恋情伊始的酸甜苦涩与热恋中的轻快,那么第三章就是在发泄失恋的悲伤与愤怒。乐章伊始,一连串的琶音便如海浪般接连袭来,重音中带着愤怒,副部不断加强力量,收束又极为坚定有力,狂暴的主题与申诉的主题相互交织,既让人焦虑不安又心潮澎湃。
彼时的贝多芬刚刚进入而立之年,作品充满一种年轻的热情与果决。然而最大的厄运即将降临:次年,他前往海利根施塔特避暑,注意到自己的听力已经严重下降,让他在同年10月初给自己的兄弟写下著名的《海利根施塔特遗嘱》。
但在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贝多芬完成了《第二交响曲》,并重返维也纳。
接下来,贝多芬进入到创作的成熟期,1805年4月,《第三(英雄)交响曲》首演,贝多芬亲自担任指挥,此作是他进入创作成熟时期的重要标志。
在这个阶段,他的代表作,也是他最知名的作品之一问世,那就是《第五交响曲》——“命运”。
《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
00:00 / -这是贝多芬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作品之一,也是大多数人听见的第一首贝多芬作品。它以音乐中的短—短—短—长节奏动机开场,据说贝多芬曾将这四个音的动机解释为“命运之神在敲门”。
贝多芬从1804年就开始构思这首曲子,那时他的耳聋已经完全失去了治愈的希望,压抑的社会环境同样令他窒息。可他不愿就此止步,不想就此认命,不想屈服于命运对他的捉弄,他想要向命运、向大家证明,即使自己耳朵聋了,也照样可以进行音乐的创作。
所以整首曲子有着明显的情感脉络,从c小调第一乐章的冲突与斗争,发展到c大调末乐章的胜利与喜悦,最末乐章是全曲的最高潮,它比第一乐章在篇幅上更长、在声音上更有力。到交响乐的尾部,坚韧的强音,在矛盾和犹豫之后依然顽强地奏鸣,似乎是天才用生命发出最后的呼唤和呐喊。
这部作品不仅影响了后世诸如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等伟大的作曲家,也令无数的文学家乃至哲学家为之动容,恩格斯如此评价道:“要是没有听过这部壮丽的作品的话,那么你这一生可以说是什么作品也没听过。”
当然,这并不是贝多芬最后的挣扎。此刻的贝多芬仍在与自己的耳聋及外界的一切压力搏斗——也就是与命运搏斗,这占去了他的后半生。
尼采说过,“杀不死你的将使你更强大”,与命运搏斗的贝多芬最终没有倒下,他站在大地上留下了一部作品,一部超越了命运的作品:
《第九交响曲》
这首曲子别称“欢乐颂”,得名于德国诗人席勒的同名诗作,因为交响曲第四乐章的合唱采用了这首诗的词句而得名。它于1823年完成,是贝多芬谱写的最后一部交响曲,也是他最为伟大的作品,没有之一。
《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
00:00 / -如果《第五交响曲》是贝多芬为自己而作,那么《第九交响曲》则毫无疑问是为人类而作,为这宇宙而作。在谱写这部作品的时候贝多芬已然全聋,然而正是这么一位聋人谱写了古往今来最为伟大的乐章。
有人说,《第九交响曲》的问世是贝多芬在与命运搏斗一生之后终于得到了命运的肯定——但我说,在这首曲子的第一个音符被写下的瞬间,命运就再也无法束缚他了。
这部作品的作曲一气呵成,演出却并非一帆风顺,贝多芬的音乐风格在当时的维也纳受到了罗西尼和意大利歌剧的强大冲击,甚至被有些人看作过时的,而演出前的排练过程也有不少问题,乐章的难度之高,令表演的乐手和歌唱家时常达不到贝多芬的标准,有人甚至建议他改动某些段落以减小难度。但对艺术追求完美的贝多芬坚持自己的理念,没有改动一个音符。为此,演出日期不得不一推再推。
终于,1824年5月7日,在维也纳凯伦特纳托尔剧院,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首演音乐会隆重举行。这次演出可谓盛况空前,久违的欢呼、久违的热烈,重新回到贝多芬的周围。这场音乐会出现了很多令人惊异的场面,或许这是我们这代人一生都难以看到的场景——
“当贝多芬出现在舞台上时,场上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而且是连续五次;在这个讲究礼仪的国度,即使是皇族驾临,按惯例也只是行三次鼓掌礼。交响曲可以引起人们狂热的骚动,这种狂热程度竟然惊动了警察。许多人甚至激动得当场哭起来。音乐会结束后,贝多芬因为过于激动而晕了过去。”(《贝多芬传》 罗曼·罗兰)
胜利只是短暂一瞬,这场音乐会没有让贝多芬挣到钱,他贫病交加,物质生活依然窘迫,而且孤独无依——但他战胜了,战胜了人类的平庸,战胜了耳聋的痛苦,战胜了他自己的命运。
即便是到了近两百年后的今天,这部作品仍然充满力量。尤其是第四乐章的大合唱,激昂壮阔的曲调与积极向上的诗句相辅相成,充满人类寻求自由的斗争意志,以及对这斗争胜利的坚信。
如果说艺术品的力量是道德的力量,那么《第九交响曲》就充满了最伟大的道德:从亿万年前第一个猿人制造工具开始,人类就不断地在与自然斗争,与外界斗争,甚至与他人斗争,充满了血腥、死亡、痛苦甚至丑恶……然而总有一类人,他们追求人类共同的利益,为自己,更为全体人类的解放而奋斗终身。
这,大概就是《第九交响曲》传达的核心理念,也正是它经久不衰的关键原因。
这个世界总是充满分歧与误解,人生也总是有着险峻与坎坷,然而我们绝不该因此放弃希望。今天是贝多芬250周年诞辰,对他最好的纪念,就是用他的作品激励自己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