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云上考古”公开课|328年后,他和祖先们同看一片风景
人,都有着“探秘的好奇心”,从看似平淡无奇的遗物、遗迹中,推理和复原真实的历史演变,将会多么有趣?
2021年是中国考古诞生100周年。多彩贵州网·众望新闻与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推出系列报道《贵州“云上考古”公开课》,将由考古学者担任讲师,将课堂搬到考古现场,通过简短精练、轻松易懂的“三分钟课堂”,让公众考古通过网络表达,延伸趣味性,零距离地将考古人工作状态、考古发现、考古学知识、考古挖掘情况及工作方法呈现在网友面前,满足更多人群对考古学的好奇。
与其说考古学研究的是“物”,不如说,它更为关注“物”背后的故事。在对2014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新蒲播州杨氏土司墓地进行清理发掘时,考古人员从土司墓地格局,复原700多年前,杨氏土司极具“仪式感”的丧葬制度。
杨烈墓(局部)
中国人重“礼义廉耻”,尤其倡导“百善孝为先”。如何“孝”?从丧葬仪式中能看到什么样的“礼”?墓葬制度,就能佐证一二。
作为边疆之“王”,播州杨氏土司们的丧葬“仪式感”必定与众不同,身在“山多平地少”的播州,杨氏土司制定了怎样的祔葬制度?考古人员根据遗迹,复原了什么样的信息?
第二季课程主讲人周必素,在考古现场生动开讲
在贵州“云上考古”公开课第二季最后一期课程中,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中国考古学会宋元明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周必素,将从墓葬、墓地格局等“丧葬仪式感”切入,解析土司丧葬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杨烈墓墓前残存的石碑(局部)
文化自信,从读懂身边历史开始,从了解贵州考古发现开始。“高能”看点已上线,拿出小本子,把知识点记起来!
划重点| 遵义新蒲播州杨氏土司墓地第四讲
《328年后,他和祖先们看同一片风景》
1.是新蒲播州杨氏土司墓地中,发现最早的墓葬
在新蒲的三座土司墓地中,杨烈和妻子张氏的合葬墓发现时间是最早的。虽多次被盗,没有发现出土遗物,但考古人员清理出完整的墓园、墓前石翁仲、残墓碑、拜台以及墓室。
杨烈墓墓室(局部)
2.实行专地入葬和祔祖而葬
杨氏土司实行专地入葬和祔祖而葬,有墓前祭祀和祠庙两套祭祀系统等,墓地格局如同“帝陵”。从目前考古资料来看,其丧葬制度形成于南宋初,成熟于南宋中期,完善于元初。
远眺新蒲播州杨氏土司墓地
3.祔祖而葬的“铁证”
在清理中考古人员发现,南宋杨价墓和明代杨烈墓墓园、门址有叠压。也就是说,杨烈墓在修建时,改造并利用了杨价墓墓园,但仍旧以杨价墓为中轴线,是祔葬制度特征的体现。从中,我们也能看到杨氏土司崇理学、重礼制的汉文化特征。
杨烈墓墓前的两座石翁仲
4.已找到15位播州杨氏土司墓葬
至今,播州土司考古已走过60多年的历程。经过几代考古人的努力,播州杨氏30位土司中,贵州考古人已找到15座土司墓葬,时代从南宋中期至明代晚期,分别属于5处墓地。
考古人员在杨烈墓发掘现场进行航拍 图: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