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历史文化随笔征文大赛作品选登】竹溪书院:思州文化的源头活水
南宋绍兴年间,在张氏族人的殚精竭虑、苦心经营下,沿河司北部横空出世了一家书院——竹溪书院。竹溪书院和銮塘书院、鹤鸣书院,在思州大地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这些书院肩负起思州文化最初的拓荒、传播和燎原的使命。要知道,在那个年代,建一所书院,简直就是蛮荒之地石破天惊长出了一棵富有希望的文化树,属千秋大业,尤为珍贵。可以说,竹溪书院的创建开创了思州文化的先河,让生于斯长于斯的“毕兹卡”(沿河土家人自称毕兹卡)终于迎来了文化的曙光。
竹溪书院远景
翠竹林中书声琅琅,黄土地上清溪汤汤。这便是水墨竹溪,风雅竹溪,人文竹溪。竹溪书院的由来,充满着行板的雅致,浪漫而传奇。车应廷在《古色古香竹溪书院》一文中云:相传,张氏祖公,清初从钟岭山迁徙而来。几经辗转,几次择址,才在一湾水田上三峰托起的太师椅上,岩芉的仙域乐土,安营扎寨。因为这块风水宝地,半山有个洞,像马一样常年冒热气,故叫“马出气”。但这名字土俗不雅,又见四周斑竹成林,溪水经年淙淙。于是,人们诗意地变音为“麻竹溪”。张家凭借清沿马路途经的便利条件,开店做生意,攒钱办书院,以滋养、荫庇子嗣后代。起初,叫竹溪胜院、竹溪书屋。后来,改名为竹溪书院。
张氏在此处开盐号,生意越做越大,鼎盛时期竟有10多只商船,每天进进出出上百号人。据说,沿河县城黑巷子半条街都是他们家的门铺。竹溪,简直就是张氏族人的旖旎家园,梦幻水乡,缤纷乡关,神奇故居!张家老小,完全可以把他们自己的幸福、梦想和未来,静静地在这里如意妥帖地安放。一天夜里,张氏祖公梦见一位百头老翁对他说:“你办书院,方便周围子弟入学,是件大好事。行善积德,终有好报,你家子弟定会连中三元,九代儒生……”
竹溪书院主体房屋
据说,历史上张家子弟果真长脸应验,连中三元,九代儒生,官至六、七品,在省城和地方做官的,都为举足轻重的名流。为此,官府在寨上树三围子以示嘉奖,高度礼赞。书院为木房,长五间,四合院,吊脚楼,雕窗厢房,华美精致,堪称一绝。四周环境幽静,空气清新,伴着鸟语、水声、蛙鸣和墨香,以及邻近寺庙箴言禅味。捧书汲取古人智慧营养,领悟人生真谛,寻求报国为民泽被万世的秘诀,该是多么赏心悦目、心旌摇曳的快事!学子有此书院,分分秒秒都是人间四月天。竹溪有此书院,日日夜夜沐浴着诗画般的光辉岁月。思州有此书院,年年岁岁都浸在江南诗画中。曾经一度默默无闻的麻竹溪因为书院的建成,顿时名噪天下,大放异彩。遥想当年,多少莘莘学子慕名鱼贯而来,如饥似渴地博览圣贤书,聆听先生至真、至善、至理教诲,定有数不清的鲜活掌故、风花雪月诞生……
时光,凝固成一道瑰丽的风景线;人事,走失在历史的岔路口。可惜,风生水起的竹溪书院,弹指一挥间便夭折了。落红凋零成护花新泥,唯有多情者,还在一味地喟叹曾经花开时节的那份娇美与馨香。一如流星虽然短短暂暂,却照亮过之前的漫漫暗夜。竹溪书院在历史长河中也命途多舛,几经磨难。因为主人的家大业大,人丁兴旺,而树大招风地遭人嫉恨与排挤。加上两次烈火的肆虐蹂躏,尤其是1965年那场大火的无情焚烧,到现在就面目全非,惨不忍睹了。以至于有关书院的身世经历,是那么的深沉莫测,隽永成谜。关于那场大火,有这样一个传说:1925年,张家不小心惹恼了石匠,石匠一怒之下,便在石水缸上雕刻了一个人举火把的图案,私称40年后书院必遭一场大火。以此给修房造屋不善待匠人的张家,还以颜色。哪知40年后果然戏谑成真,这真是荒诞离奇,令人难以信服。如今,插三围子的石器还遗弃在一家屋基之一隅。在一座高墙大院外,石工精心雕刻的朝门,仍巍然屹立,昭示着昔日的辉煌,不朽的传奇,别样的芳华。它上面的对联,颇耐人寻味:“金鉴家声绵世泽,竹溪山色焕文章。”横额:“孝友流传。”另外,一块断碑,还在饶有兴趣地忆念,曾经书院的人声鼎沸和气象万千。
竹溪书院外院门
水墨泼成的竹溪书院,无疑为这片热土文明的传承、文化的积淀、英才的孕育、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据《贵州古代教育发展述略》中介绍,竹溪书院培育了宋时孝廉朱可熹兄弟,明代进士陈景蓍、田景新及举人张绅、田景猷等众多贤达乡绅。可谓世代皆有通儒,名扬省内外。
由此可见,竹溪书院,仿佛一条圣洁璀璨的文化河流,哺育和浇灌着思州这片土地,并由此催生了丛丛文化森林,盛开了朵朵文化仙葩,酿制了累累文化金果。曾经,有无数人都把竹溪书院作为他们梦泊的精神栖息地。从问世起,它就逐渐燎原成竹溪、沿河文明的熊熊烈火,甚至谱写了贵州婉美馨香的华章。学堂作古春晖在,大雁影逝乐声留。
竹溪书院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它对沿河文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及它作为思州文明与文化的源头活水,由此可见一斑。
作者介绍:
蔡达斌,贵州沿河人,作品见《山东文学》《语文报》《文化广角》《东南早报》《贵州诗人》《贵阳文史》《诗选刊》《阅读时代》等。曾获首届“鱼儿山杯”诗文赛三等奖、“文朝荣杯”全国诗文赛优秀奖、首届闻捷诗歌优秀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