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岩区校园足球被教育部评为地方足球改革创新实践典型案例
近日,贵阳市第二实验小学《以球育德 以球育智 以球健体 创新探索足球青训体教融合新机制》在国务院推进足球改革发展工作专班第16期简报中作为地方典型案例印发,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学习借鉴。近年来,云岩区坚持把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通过广泛开展校园足球活动,在青少年中普及足球知识和技能,形成具有云岩特色的校园足球发展模式。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贵阳市第二实验小学,探秘这所学校的校园足球如何“踢”出特色之路。
近年来,贵阳市第二实验小学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和青少年学生特点,充分发挥足球运动在增强身体素质、锤炼意志品质、增进团结协作等方面的独特作用,把足球作为育人载体,将球场转化为课堂延伸,在人才培养、梯队建设、文化普及等方面为助力青少年足球发展作出了积极探索。
贵阳市第二实验小学创办于1988年,同年建立校园足球队。学校是贵州省校园足球青训基地,全国足球传统校、校园足球特色校。近年来,学校深入贯彻《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和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开展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的文件精神,结合实际以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普及足球运动、培养足球特长生、打造校园足球文化为目标,努力探索形成学校、社会合作的体教融合足球青训发展模式。
深化融合发展机制
学校将校园足球作为重点任务、特色工程摆在工作重要位置,加大资金、政策投入力度。为足球教学训练聘请专业教练团队,优先为足球课程和训练竞赛活动配备设施设备;注重将足球运动与课程建设相结合,把足球纳入学生体育课必学内容,实现在校生足球课程“全覆盖”,用校园足球为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注入新活力;每学期组织包括班主任、教练员、家长及学生球员在内的工作会议,通过系统选拔,建立有序人才引进和培养通道;通过足球推动塑造积极、健康、向上的学校形象,吸引更多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促进教育与体育深度融合发展,发挥足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用。
创新校社合作模式
为充实增强校园足球师资力量,学校大胆创新走社会化、专业化合作路子。积极与社会足球培训机构联系,引入专业力量强化对足球教师、学生球队的训练。学校先后与北京人和俱乐部、贵州恒丰俱乐部、贵阳鸿兴体育俱乐部、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合作,由培训机构安排中国足协D级以上教练员(外教1人、中方教练20人)完成对全部班级普及型足球课的教学,并在授课时安排体育教师同场学习,实现师生同练、教学相长。同时,对在普及型课程基础上选拔出的优秀学生队员,统一安排进入校外培训机构进行更加系统、专业的训练,强化技战术水平提升。
构建梯队培养体系
学校现有学生4937人,各类足球参与者2000余人。根据学生实际,以年级为基础探索构建三级梯队体系,各年级均按照水平高低组建完备的梯队、预备队、兴趣队。三级梯队同时实行升降级制度,保证队伍良性竞争、动态提升。目前,全校共建设足球队19支,其中梯队6支(206人)、预备队4支(83人)、兴趣队6支(132人)、女子足球队3支。经过不断努力,学校连续五年名列贵州省校园足球总营入选人数第一,连续多年获得省、市校园足球冠军。近年来,学校多名毕业学生进入国少、国青、国奥和成年队等级别国家队,以及效力于中超、中甲、中乙职业赛事。学校多名球员学生还经遴选参加中德青少年足球友谊赛、中俄足球邀请赛等国际体育人文交流活动。
下一步,学校将抢抓西部地区体教融合足球青训体系建设发展机遇,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明确工作目标,加强队伍建设,深化校社合作,加强青训体系建设,继续为培养更多优秀足球后备人才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