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不再建设500米以上建筑,摩天大楼将成为“绝版”?城市地标,不应只有高!

动静原创 | 2022-07-28 17:33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方案中要求,要落实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新时期建筑方针,治理“贪大、媚洋、求怪”等建筑乱象;要严格限制新建超高层建筑,不得新建500米以上建筑,严格限制新建250米以上建筑。

据悉,这已经不是我国第一次提出针对建筑的“限高”政策了。仅从2020年开始到现在,国家有关部委已经是第四次明确提出建筑“限高”政策,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对于超高建筑的建设,是不断收严标准、不断提高管控力度的,从最开始的大力发展超高层建筑,到后来的暂缓审批,再到原则上不再新建,最后到目前的不得新建500米以上建筑,严格限制新建250米以上建筑。那么为何要明令禁止?

治理“贪大、媚洋、求怪”等建筑乱象

世界上第一座摩天大楼位于美国的芝加哥,叫做家庭保险大厦,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房屋建筑。之所以掀起了摩天大楼热,主要在城市土地面积有限、人口却逐渐增长的情况下,摩天大楼的建设能够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吸纳更多的企业和人口,增加城市的经济密度,进而有效地发挥“聚集效应”,带动城市发展。不可否认,在全球经济发展的热潮中,摩天大楼曾起到了无可厚非的积极作用。

我国在进入改革开放之后,很多城市开始也开始效仿西方,陆续建造了大量的摩天大楼,很多摩天大楼都处在城市的核心商业区。这些摩天大楼的建设,与全球其他国家一样,也起到了同样的作用,提高了城市的品味和形象,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但这些效仿的摩天大楼也存在着“贪大、媚洋、求怪”等建筑乱象。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二三线城市200米以上大楼的数量已超150座,300以上大楼的数量也已超20座,对于二三线城市来说,在缺乏对城市配套交通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考量下,摩天楼更像是某个城市“地方政绩”“形象工程”的一种炫耀,难免沦为华而不实的摆设。还有的情况是在不同城市、不同地区间楼高只相差几米,成为地方间暗自比较的筹码,摩天大楼遍地开花,暴露出部分二三线城市发展的盲目性。

除此之外,摩天大楼的建设也是一场属于城市建设的冒险。如果其设计风格、建筑材料等与城市总体色调相符相称,则可以为一座城市的独特形象增色,反之则可能对其城市形象起不到任何作用,反而会给城市形象造成损害。

落实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新时期建筑方针

事物总是具有两面性,摩天大楼的建成也会带来负面影响。首先,因为摩天大楼里人员众多会导致严重的人员及交通拥堵;其次,重叠的高层建筑可能造成“热岛效应”、“雨岛效应” 和光污染等环境问题。

新时期建筑应该要以适用、经济、绿色、美观为重点。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新建绿色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的比例已经超过90%,全国新建绿色建筑面积已经由2012年的400万平方米增长至2021年的20亿平方米。绿色建筑是世界建筑的发展趋势。未来,推动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的道路永远不会停止。

要想打造城市地标,也不应只攀高。随着欧美日文化的入侵,各地更应该保留好现存的具备历史意义的古建筑群,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提升城市品质,打造属于每个地方独特的城市名片,才能更好的突出每个城市独有的特征。正因为存在所以符号才得以延续,这也同样是对我国文化的一项最重要保护。

一个城市有多么出名不是因为它有多高的摩天大楼,敬畏每一寸城市生活空间方才是一个城市可以持续发展的长久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