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故事丨开阳县:“开秧门”传承中华农耕文化

贵州广播电视台故事之声 | 2022-06-16 16:51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6月16日,在贵州开阳县冯三镇金龙村的大田里,一位祭司的高唱拉开了当地农耕文化传承的“开秧门”仪式。

端午前后、芒种时节贵州农村一些地方流传着“开秧门”的祭祀仪式,受今年气候偏冷的影响,今年的“开秧门”落在了农历芒种之后。“开秧门”是中国南方传统水稻种植中的一个重要礼仪,是已经开始少见的一种地方农事民俗。

开阳县冯三镇“开秧门”,源于明清时期的督农政策。《明太祖实录》有洪武三十年(1397年)每村置一鼓,遇农下秧时由寨老凌晨击鼓,督农打田、耕犁、起秧、下秧。冯三镇的吴氏家族先祖曾就任过寨老督农官,就把“督农”作为家训写入了家谱,并把督农政策逐步演变成“开秧门”的仪式流传下来,到20世纪60年代几乎失传,近年又逐渐恢复,今年的“开秧门”已是开阳县的第五届。

“开秧门”祭祀仪式,庄重而真诚,体现的是农耕时代互帮互助的村社文化,是当地百姓回馈大地、敬畏自然,淳朴天然的一种农事表达。“秧旗”是“开秧门”的一个神圣标志,旗高2丈,上面写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等吉祥词句。吴家的“开秧门”祭祀仪式都是通过口传身授,代代相传,自然形成的传承模式,如今到现在已是吴宝琼、吴国造、吴大衡、吴庆林、吴孝福五代传人。

农耕民俗传承人吴孝福说:我家祖上第一代司首叫吴宝琼,光绪十五年(1889年)由四川安岳县迁居至贵州贵阳府开州两路口(今开阳县楠木渡镇两路村),遂把“督农”家训带入开阳并发展演变成为“开秧门”的农耕习俗,传承至今已有150多年历史。

通过“开秧门”祭祀仪式,让更多的人了解一粒种子从浸种、育秧、播种、移栽、分蕖、孕育、壮籽到收割,要付出多少辛劳和汗水。今天,一些远道而来的游客也参加了今天的“开秧门”仪式,近距离感悟了中华农耕传统文化,更加敬畏、尊重、感恩大自然,更加重视农业产业发展、珍惜粮食、珍爱现有的幸福生活。如今,通过每年举办的“开秧门”祭祀仪式还引进了新的育秧品种——红花稻,新品种的引种还使当地村民同比增收30%左右。

开阳县文化和旅游局何先龙说,现在虽然机械化耕作日渐普及,但是一些民间农事仪式依旧是农民一年的寄托。“开秧门”农耕习俗,是当地传统的、集体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开阳县乃至贵阳地区独具地方文化特色的中华农耕“活化石”,是目前仍在冯三镇一带有效传承,并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有力助推器。(文图:刘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