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李发模的师生情

贵州广播电视台科教健康频道 | 2020-11-17 15:48

    李发模何许人也,爱好文艺的朋友都知道,他是全国著名诗人、作家。他创作的长篇叙事诗《呼声》,誉满全球,获中国首届诗歌奖,被前苏联著名作家叶甫图申科誉为“中国新诗的里程碑”。

    1988年,李发模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作家班,曾任遵义地区(现遵义市)文联副主席、主席。他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贵州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遵义地区(现遵义市)作家协会主席。他出版有诗集《呼声》《遵义之歌》《偷来的正午》,散文及评论集《坦荡人生》《你静坐就是大师》等作品六十余部,并有多种译本在国外发行。他曾获全国及省、市各类奖项三十余项。他是“中国当前最有诗人气质和才情的作家之一”。就是这样一位不同凡响的诗坛大伽,却与我有着不同凡响的师生情缘。我和他的结缘和交往,已经延续了半个多世纪,回想这些连绵不断的峥嵘岁月,真是感慨万千,一言难尽!


  一

    1962年底,我从贵州大学艺术系下放到绥阳中学担任教师。1963年秋,新生进校,学校分配我担任初一(3)班班主任,全班五十余人,分别来自绥阳县八个行政区的广大农村和城镇。由于生源分散,给各班主任的家访工作带来极大不便和困难,于是大家就采用调阅学生日记、周记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书面的交流与沟通。我在调阅学生的周、日记中,发现一个名叫李发模的学生写的周、日记叙事清楚,思路清晰,用词准确,言简意赅,而且错别字极少,只是有些词句稍显陈旧,似乎受到一些旧体章回小说的影响,但不管怎么说,这个学生的作文能力和水平应该相似初二年级以上的水平。我本人热爱文学,高考时第一志愿就是中文系,但就在领取志愿表填报时突然见到有音乐专业招生的简章,更加热爱音乐的我便不假思索地改报了专业并被如愿录取,然而即使学了音乐我对文学仍有独钟,眷恋如故,心里一直把文学视为我的第二专业,所以凡与文学有关的人和事,我都格外关注。正因为如此,当看到李发模写的周、日记时,眼前一亮,大为惊讶,觉得这个学生的文学功底不错、值得重视与支持。

    后经数次与李发模交谈,才知他从小喜欢阅读,但由于家庭条件的限制,买不起新书,故读的多是家庭和亲戚朋友家收藏的旧体章回小说居多,所以他写的周、日记在用词遣字上受到一定影响和局限。再经过一段时间与李发模的交谈与观察并调阅了他的周、日记以及作文后,我认定这位对文学特有爱好的学生,只要认真引导,他在文学发展上定有斩获,前途无量。我把我的这一观察结论首先告诉了刚从贵州大学中文系毕业担任我班语文课教学的田时林老师,田老师看了李发模的周、日记及作文、墙报稿等文章后也同意我的观点。




  于是,我即委托田老师对李发模多加关照和引导,必要时给他开开小灶,特别在诸如用词遣句、谋篇布局、立意开篇等写作技巧方面予以具体指导和训练,田老师当即表示同意。他在上我班的几年语文课中确实对李发模关爱有加,指导有序,使李发模的文学功底更加扎实,文章更加通畅,立意更加新颖。


  田老师有时还把李发模的作文及批语拿给我看,以示对李发模的认真和负责,为此,我十分感动并以赠送电影票的方式表达我的谢意,尽管这并未超出他作为语文教师的职责和范围。除与语文教师配合对李发模的文学能力加强指导和训练外,为扩大他的文学视野,我把我的文学藏书主动借给他看,譬如巴金的《家》、矛盾的《子夜》、鲁迅的《选集》,还有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及被誉为中国保尔吴云铎写的《把一切献给党》等。他每拿到一册这些书时都非常高兴,有时只是傻傻地憨笑,说不出话来。一次他在还书时非常不好意思地对我说:老师,对不起,我没有注意,在书上划了杠杠,写了评语,我听后不但未生气,反而表扬他说:没关系,这说明你认真读了,并有了收获,他这时才如释重负,舒展紧锁的双眉,开心地笑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发模的语文及写作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对他将来可能成才的道路方向在我的脑海里逐渐清晰起来,那就是继续加强文学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将来高考时成为合格的中文系学生,按照他现在对文学的执着和偏执,说不定还有更大的发展。为此,我认为光靠书本和老师的授课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扩大他的视野,增加文学知识的摄入面。于是,我不时把我从学校借来的报刊诸如《文汇报》《文艺报》《人民文学》《诗刊》《贵州文艺》等转借给他看,还到校图书室李馨老师处介绍了李发模的情况,请她能放宽李发模这个特殊学生的借阅条件,使他能借到他所需要的书籍,哪怕这些书籍是不借给学生的。李老师十分理解我的要求,慷慨答应并实现了她的承诺。除学校的图书室外,我还与县文化馆刘馆长联系,专门为他办了一个文化馆的图书借阅证,他可以去那里借阅自己需要的书籍和文学期刊。当李发模拿到借阅证时,心里非常激动,拉着我的手连声惊呼“郑老师郑老师”后就再也说不出话来--因为他知道,文化馆是不给学生办借阅证的,是郑老师关心他爱护他努力的结果。

 写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事情,光靠阅读是写不出好文章的,必须实践再实践,写作再写作,这方面我也重视起来,不让他放过任何一次实践、学习机会:班级办墙报,我给他下达写作任务,并要他负责编刊,就是主编了;年级举办作文比赛,我指令让他参加;语文教研组举行周末读书报告会,我点名要他前往……总之,给他创造一切可能的实践和学习机会,提高他的写作能力和水平。




  记得在初二时,我班在雅泉公社的一次学农劳动中,从李发模的衣袋里掉下一个小本子来,我拾起一看,似乎是几行描写劳动的快板、顺口溜之类的文字,于是我顺口说:哟!你这是写的快板嘞还是顺口溜哇?同学们嬉笑着说,老师,那是诗,将来李发模要当诗人咧,说得李发模不好意思起来。回校后我想起李发模的小本子,是呀,文学不但有小说还有诗歌和戏剧,这方面是否也应该让他涉足一下,说不定他还有这方面的潜能。于是,我多方收集,先后为他找来郭沫若、郭小川、李季、田间等著名诗人的诗作或名篇、让他阅读浏览,对他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

  在我当李发模班主任的几年中,他明显感到我对他的偏爱和文学道路的指引,为了让他安心学习,解决他生活上的困窘,我在人民助学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用班主任掌握学生人民助学金的分配权限,为他解决了每月三元钱的生活补助费,使他不受饿肚子的困扰,安心学习,这一点使他深受感动,视我为他除父母之外的第二亲人,更加接近我,亲近我。我也更喜欢他,期待着他有很好的发展和前途。我还为他这个五音不全的音盲学生,打音乐及格分,为的是减轻他“学习成绩不好”的舆论压力,增强学好写作的自信心。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停课闹革命,李发模有了富裕的阅读和写作时间,这时他对诗歌有了明显的爱好和兴趣,并与四川梁上泉等全国多名青年诗人有了广泛的联系并得到他们的指点和帮助,正式开始了诗歌的创作。在文革停课闹革命的几年中,李发模一直参与小报的编辑和撰稿工作,虽然从内容看不免有历史的痕迹和缺陷,但就对文字的运作和掌控看,李发模有了长足的进步和提高,特别是他除与绥阳地域诗人如黄定才、郑德明、崔笛扬以及农民诗人韩述华建立广泛的联系并得到他们的支持和帮助外,他把目光从绥阳转向了全国,得到多位青年诗人的指点和认可,有的成了他的挚友和至交。他把他主办的《喷泉》诗刊小报送给他们阅读并向他们征稿,使一个小小的县城小报走向全国并小有名气,而李发模名字也在更大范围内让人知晓,拭目以待了。



  绥阳是个好地方,人杰地灵,历史悠久,上世纪五十年代,绥阳藉人廖公弦就在中国诗坛崭露头角,名震大地。自此后,绥阳诗歌的传统被默默地传承下来,而李发模《呼声》的获奖,使绥阳诗歌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峰值,更使“绥阳出诗人”的美誉广泛流传。在李发模、黄定才、郑德明、崔笛扬、韩述华等著名诗人的影响和带动下,一大批后继诗人如吴仲华、李长远、何居华、董佳佳、苇刃、王晓霞、刘萍、万登学、杜兴臣、惠子等相继涌现,这给绥阳“诗乡”的定位奠定了人文基础,让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中国文坛大师贺敬之、李瑛等题赠绥阳“诗乡”的美名雅号更加名副其实。可以说,诗乡孕育了李发模,李发模为诗乡又锦上添花,前因后果,一脉相承。

  1972年,李发模参加工作,到县文化馆任馆员,茶余饭后常到我处聊天,谈谈文艺,讲讲社会趣文,有时也来我家小聚,换换口味。他有时也把他的诗稿念给我听,征求我的意见,使我有幸成为他诗歌的第一位读者。一次,在他的住所,他动情地给我讲述了他听到的一位女知青爱情悲剧的故事,并表达想把它写成叙事诗的愿望,我当即表示支持并同意愿意为他朗诵。以后,在不长的创作时间里,我真的为他的部份诗稿进行朗诵,让他能以听众的身份客观地感受自己作品的魅力,这一点他的印象最深,并把他写在1987年评职称时为我写的证明材料里。




  改革开放后,我俩先后离开绥阳,调到遵义,他在地区文联任职,我在遵义市三中教书,他是地区文联主席,我是文联下属音乐家协会手风琴学会会长。由于我俩的师生情结,他对我的工作分外关注、支持有加,并在多个场合介绍我们的师生关系,感谢当年我对他的关心培养和指引。

 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贵州省文联副主席兼省音乐家协会主席雅文到遵义地区文联指导工作,他特意通知我去陪同、与之会面,正当他准备向雅文介绍我时,雅文却说:我们认识,老朋友啦!原来,1958年雅文从西南音专毕业分配到艺术系任作曲教师,我59年从艺术系毕业留校,我俩有着三年多的同事史。二十一世纪初,我已经退休了,一次在凤冈召开的湄(潭)、凤(冈)、余(庆)的文艺工作会上,李发模把我叫去介绍所谓学会工作经验,并再次介绍了我与他长达数十年的师生关系和情怀,尊称我为遵义地区的著名音乐教育家,并把他的成长与我对他的教育帮助联系起来、对我表示了深深的感激之情。你们看,这就是李发模,一位知恩图报的人!

  现在,我和李发模都退休了,他已进入古稀,我已到了耄耋,但我俩仍以微信、短信等方式联系不断,享受着我们五十多年的师生情缘,它是那样的温馨、那样的甜蜜--真好!

作者简介:郑廷瑜,1938年生,贵州遵义市人,毕业于贵州大学艺术系,从事大、中学校音乐教育39年。著有歌曲“太阳出来了”;音乐教育论文“论音乐教育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中的地位与作用”“中学音乐教育模式初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