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伟:贵州文化遗产将与旅游发展逐步实现深度融合
贵州,有着怎样的人类文明轨迹?又有哪些本土文化传承?
随着媒体聚焦贵州贵安招果洞考遗址荣获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荣誉,人们愕然发现,原来这已经是贵州第七次获此殊荣,此前已有盘县大洞遗址、赫章可乐遗址、威宁中水遗址、遵义海龙囤遗址、贵安牛坡洞遗址都曾荣获不同年度的“全国十大”。
如此丰富的考古文化资源,为人们解读贵州开辟了全新的角度和视野,也为贵州打造文化旅游新名片提供了新的路径。
考古遗迹和历史文物让我们对人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明有迹可循,但大众如何才能走近这些文化资源?在“保护好”和“利用好”的天平中,如何才能做好平衡?面对丰富的考古文化资源,贵州该怎样去打造好一张文化旅游的新名片?
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袁伟的声音……
袁伟:贵州文化遗产将与旅游发展逐步实现深度融合
近年来,国内掀起文博热,央视《国家宝藏》栏目有口皆碑,四川三星堆考古不仅引发关注,还辐射到旅游领域,最直接的现象是三星堆游客量爆棚。“文博热”的大环境下,贵州也高度重视,将从政府角度进行引导,制定相关政策,积极地保护、利用好文博资源,实现文化遗产与旅游发展的深度融合。
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袁伟介绍,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印发了《关于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加快旅游产业化建设多彩贵州旅游强省的意见》,强调要大力推进文化体验游、研学探险游等旅游产品,深度挖掘红色文化、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生态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加强传统村落、民族建筑、历史文化遗迹等保护利用,加快建成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重点建设区等。省领导专题调度了考古和博物馆事业发展工作,我省也成立了贵州省研学旅行协会,相关工作稳步推进,文化遗产将与旅游发展逐步实现深度融合。
2021年的国际博物馆日,全省各级各类博物馆联动,在宣传建党百年、展示特色文化、推动中小学生研学等方面做了大量新的探索,反响很好。总之,我们要把文化遗产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传承和传播好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助推建设多彩贵州旅游强省。
谈到贵州“旅游 + 文化”融合发展的现状,袁伟介绍到,贵州在博物馆、考古遗址旅游方面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除红色文化与旅游业融合紧密之外,贵州民族文化、阳明文化、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发展文化含量高的研学旅游空间较大。
在博物馆方面,目前全省有各类备案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99 家,其中国有博物馆 83 家,非国有博物馆 16家,每年接待大量游客参观。如:遵义会议纪念馆年接待参观 500 万人次。虽然,博物馆重点是做公益、公共服务,但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对提升旅游活动中的人文内涵很有帮助,是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
在考古遗址方面,目前全省有七个考古项目荣获不同年度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荣誉,比如近年的牛坡洞遗址、招果洞遗址、海龙囤遗址等,其他还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意义重大的考古遗址。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目前,海龙囤进行了比较成熟的旅游开发,赫章可乐遗址是国家文物局立项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创建单位,下一步发展文化旅游的空间很大。
利用考古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如何平衡好“保护”与“利用”的天平?
袁伟也提出建议:一是文化遗产利用必须以保护为前提。要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在满足文物保护的前提下,探索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路子。在这个问题上,必须坚持依法依规进行。二是要在科学保护的前提下,合理配置旅游配套设施。目前博物馆、考古遗址发展旅游的短板,主要是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这方面,需要地方政府科学制定保护利用规划,根据规划合理适度配置旅游服务设施,满足游客需求。三是要培育高品质文化旅游的市场服务主体。文化遗产旅游是有情怀、有品质的旅游,不能唯钱至上。在培育、选择市场主体方面,必须坚持非常严格的标准,培育或引进一批爱文化、守法律、懂市场的经营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