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贵视大楼前这对石狮子大有来头!
前些日子
在贵州广播电视台大楼前
来了两只狮子
它们坐在大门口
威风凛凛
左边的是一只公狮子
脚踩绣球
好似脚踏环宇
舍我其谁
右边是只雌狮
前爪轻抚一只幼狮
寓意传承兴旺
万世昌盛
它们忠实守候着贵视大厦
每 天
它们注视着
来来往往的人群
注视着繁华尘世
您可知
它们的
世纪之眼
一直在见证
如歌岁月
它们的
世纪守望
一直在陪伴
每一个披星戴月的
寻梦人
不离不弃
相偎相依
……
狮忆青云
赵苗苗 王俐
“金眸玉爪目悬星,群兽闻知尽骇惊。怒慑熊罴威凛凛,雄驱虎豹气英英。”狮,兽中之王,智慧和力量的化身,最常见的吉祥神兽。自古以来,我国民俗文化中就有用石雕狮子镇宅守院的习俗。
贵阳市瑞金南路149号,贵州广播电视台的大门口就有一对霸气威武的石狮子。它们一雄一雌,鬈毛卷曲、耳大如扇、双目圆睁、口含玉珠、颈挂铜铃、身披锦带、站立翘望。雄狮右前爪按着一只绣球,显露出脚踏环宇的雄壮气势;雌狮左前爪轻抚一只幼狮,寓意传承兴旺,万世昌盛。
岁月更替,往事悠悠。这对石狮子,见证了贵州广电事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五十余载风雨历程,伴随着一代又一代贵州广电人书写了一个又一个精彩故事。故事得从贵阳市青云路474号广电大院旧址说起……
贵阳市青云路474号(原272号)——风光秀丽的青云山下,南明河畔,有一片依山傍水的老式建筑。在它的大门口,曾经有一对威武雄壮的石狮子镇守两边,几十年来岿然守候,见证了贵州广电艰苦创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光辉历程。
1958年,是这对石狮子来到青云路272号的第一年。
彼时,贵阳市劳动人民文化宫(现贵阳市工人文化宫)在这个当时被叫做“妙哉坡”的地方进行单位扩建,建造了一座仿苏式的两层办公楼。从办公楼正面沿着三段石阶而下,就到了正大门。
当时的开宫元老陈宝华的一位好友,将家族祠堂门口的一对石狮子作为文化宫新址落成的贺礼,赠予了文化宫。自此,这对两米多高的“石头卫士”便开始屹立在青云路这座大院门口。
说起青云路,在三四十年代的时候,曾因其位于南明河南岸而叫“河南路”。道路扩建后,依照路旁的青云山而得名“青云路”。直到今天,仍有很多人称青云山为“电视台那座山”,只因这里曾是贵州广电事业的摇篮。
贵州广电事业的发展辉煌基本都是从青云路272号,这个后来被叫做“广电大院”的地方起步的。
贵州的广播事业始于1938年,当年4月,民国政府开始筹建贵州广播电台,于1939年元月1日建成并开播,台址租用电台街华家阁楼。播音对象为本省、全国以及南洋。用国语、英语、马来语和粤语、客家、厦、沪4种地方语共7种语言播音。
在1939年至1945年的抗日战争时期,当时的贵州广播电台负有重要的国际宣传任务,运用短波对东南亚地区广播,电波可到达美国东部。在当时的民国政府所辖的11个电台中,贵州广播电台属中上规模的电台,排名在中央、国际、昆明台之后的第4位。
1950年11月6日,贵阳人民广播电台收音员培训班留影
1949年11月15日,贵阳解放,民国政府贵州广播电台停播。11月17日,人民解放军接管了电台并恢复播音。电台回到了人民手中,呼号为“贵阳人民广播电台”。播音时间为每晚20:15-22:30,内容主要是转播北京新华广播电台(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前身)的节目,同时也广播人民解放军贵阳军事管制委员会的命令和通令。
1950年元月1日,贵阳人民广播电台在电台街华家阁楼正式成立,开启了贵州人民广播新纪元,拉开了贵州波澜壮阔的广播新闻事业大幕。
从此,人民广播强大的信号无论白天黑夜,不管风雨雷电,永不停歇地将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重要精神和重大新闻传向贵州的城市乡村;将贵州的好声音、好故事源源不断地传向全国和世界各地。
华家阁楼
1951年4月5日,贵阳人民广播电台更名为贵州人民广播电台。
1956年11月13日,贵州省广播事业管理处成立,与贵州人民广播电台在电台街华家阁楼合署办公。1963年,省委批拨13万元专款对年久失修的华家阁楼进行全面修复。
1981年,贵阳市人民政府将华家阁楼定为贵阳市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6日,省人民政府将华家阁楼定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贵州的电视事业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末。1959年,贵州人民广播电台按照上级安排抽派精干力量筹建贵阳电视台。技术人员克服重重困难,在条件简陋的华家阁楼一楼开始了电视播出实验。经过一年的努力,实验成功,后因三年困难时期停办。
1966年,中共贵州省委指示重启贵州人民广播电台筹建贵阳电视台的工作。此时,正值“文化大革命”开始,社会秩序较乱,专业人员缺乏,设备简陋,工作条件异常艰苦。
经过反复选点,并得到省委批示,最终决定借用青云路272号贵阳市劳动人民文化宫舞厅旁的几间平房作为实验场地和生活营地。1968年7月1日,贵阳电视实验台建成开播,1973年8月定名为贵州电视台。
七十年代初,根据省委统一要求和广播事业发展的需要,决定位于电台街华家阁楼的贵州人民广播电台与位于青云路272号的贵阳市劳动人民文化宫互换办公地点。
自此,文化宫在青云路旧址的所有资产,包括大门口的那对石狮子,全部移交给贵州人民广播电台。
1971年,原本在电台街华家阁楼办公的贵州人民广播电台和贵州省广播事业管理处(现贵州省广播电视局)搬迁到原贵阳市劳动人民文化宫青云路272号旧址,并开始投资基建。1974年底,二层仿苏式风格的电台大楼建成。
1975年,贵州人民广播电台全部从电台街华家阁楼搬迁至青云路272号,这个大院从此就成了广电大院,一直镇守在大院门口的那对石狮子也随之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广电卫士”,默默守望着贵州广电事业风雨兼程五十余载,其斑驳的狮身记录着每一位广电人在此奋斗的日日夜夜。
五十多年来,贵州人民广播电台与贵州电视台共同经历了艰苦奋斗、励精图治的峥嵘岁月。两台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激励全体广电人不断奋进,守正创新,顽强拼搏,凝聚起了全省人民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1959年春,电台播音员刘彬、谭莹
2011年11月25日,按照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战略部署和要求,贵州人民广播电台与贵州电视台两台正式合并重组成贵州广播电视台,并从青云路272号广电大院陆续搬迁至瑞金南路149号新的贵州广播电视大楼。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随着省广播电视局局机关搬迁,人民大道建设的推进,青云路474号(原272号)广电大院也完成了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而大门口那对镌刻了五十余载贵州广电烙印的石狮子,早已成为贵州广电的文脉,成了贵州广电人不可忘却的心灵记忆。
2019年4月1日,这对石狮子也和广电人一起搬进了新家,来到了瑞金南路149号贵州广播电视大楼大门口。
“顽石如今皆泽润,猛狮至此亦从容。”这对威武之狮将一如既往,继续见证贵州广电事业乘风破浪、蓬勃发展,继续肩负着守护贵州广电事业不断走向辉煌的神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