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丨黔南荔波:以景带村 带出“钱景”
近年来,荔波县樟江风景名胜区管理处把旅游扶贫作为脱贫攻坚关键一招,以打造成为贵州旅游的“龙头”、管理的“样板”和服务的“标杆”为目标,积极引导景区周边群众参与旅游服务,让群众享受发展红利,努力实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以旅游脱贫为突破口,实施“景区带村”工程,释放景区发展红利,直接带动1086名周边群众就业,其中建档立卡户136人,实现人均增收2.5万元。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工作注入强大动力。2019年获省、州、县三级评为“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
景区带动就业
力求保景富民,移民搬迁催生“景区带村”。为实现景区生态保护和封闭管理目标,小七孔景区分两批实施景区住户搬迁工作,2002年将景区内小七孔镇原拉关村上几定组、下几定组、拉蒙组、拉贯组、翁龙组106户420人整体移民搬迁。2017年实施提质扩容时将景区内瑶山乡原高桥村外孟塘组、拉柳组、拉庆组、下洞组、坡旧组等6个组180户726人实施了移民搬迁,景区东西门外移5公里。既减少了景区内群众生产生活对生态资源的影响,又实现了景区封闭管理,同时外迁的老百姓依托景区入口的集散中心的地理和人流优势吃上了“旅游饭”,真正实现了“百姓富、生态美”目标。目前,因行政区域管辖等历史原因,景区内仍有广西南丹县里湖乡八雅村10个村民组155户1077人,瑶山高桥村白腊坳组、拉片村拉朝组88户433人。
荔波县瑶山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安置点
共享发展成果,就业带动助推旅游脱贫。实施精准扶贫户就业帮扶政策,景区保洁员、安全员岗位重点向周边贫困户倾斜,并以瑶族服饰作为保洁员工作服。组织瑶族能工巧匠在景区常态化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猴鼓舞,再现神秘的瑶族打陀螺、逗鸟、刺绣等生活和艺术场景,使自然生态与民族文化交相辉映,在提升景区文化品质的同时,又能有效增加贫困群众收入。
目前景区已为周边农户直接提供就业岗位1086个,覆盖建档立卡户136人,实现人均年收入2.5万元。如高桥村白腊坳组共有24户,在小七孔景区就业达到了28人,实现了贫困户就业全覆盖。
向客人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猴鼓舞
突破发展瓶颈,产业带动促进景民共富。依托小七孔景区资源优势,引导、支持周边群众参与旅游业的发展,促进景民共富。据不完全统计,景区周边群众围绕旅游业从事第三产业,从原来的纯农业彻底向旅店业、餐饮业、旅游农产品等转变。开办特色农产品商店、宾馆、饭店、农家乐500余家,景区周边群众参与旅游服务人数超过1万人。如发展“农家乐”餐饮接待和精品水果种植,2019年高桥村实现了旅游接待总收入5000余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千万村”。
此外,景区每年从门票收入中拨付产业扶持资金支持瑶山乡高桥村、小七孔镇拉关村(后并入绿林村)移民搬迁村民各200万元,其中高桥村覆盖群众180户,贫困户53户,户均增加收入1.1万元/年;绿林村覆盖群众106户,贫困户26户,户均增加收入1.88万元/年。
破除思想痼疾,智志双扶激发内生动力。瑶族同胞在景区就业、开展民族文化展演,通过相关技能、宣传培训与岗位约束以及与游客的深入接触交流,进一步提升了群众文明素质,改变了以往的生活陋习及“等靠要”的思想,村庄卫生环境明显改善,提升了乡村文明程度,增强了广大群众的“自我造血”功能与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正如现在老百姓对高桥村白腊坳组(瑶族)的评价为“四个想不到”:想不到几年时间村庄干净整洁,想不到家家都有卫生间,想不到每家卫生间都有卫生纸、洗手液,想不到瑶族长期形成的生活陋习改变如此之大。不仅如此,每家每户还自发在家门悬挂村规民约、家风家训,如“男女老少齐动员,跟着景区建家园”“吃不穷,穿不穷,人不读书一世穷,有书读,需多读,莫误孙儿好前程”。
再如,该组贫困户张明才,以前天天喝酒醉醺醺,不但不干活还强烈反对妻子韦彩云在景区务工,直到一家四口人生活有所改观后,主动申请加入景区安全员队伍。在张明才一家人的带动下,全组青壮年劳力也主动请缨到景区工作,成功扭转“等靠要”思想,解决了该组常年来无一人外出务工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