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见证者”变为“讲述者”,三线建设5台功勋设备落户贵博

综合广播 | 2022-01-25 21:50

好人好马上三线,“好马”就包括设备。1月25日,中国航发贵州黎阳航空动力有限公司向贵州省博物馆捐赠5台三线建设时期功勋生产设备。这5位特殊的三线建设“见证者”落户贵博后,将成为三线建设故事的“讲述者”。

捐赠仪式现场

此次捐赠的5台设备均为六十年代三线建设时期援建的“高精尖”设备,包括原联邦德国生产的六角车床、沈阳第一机床厂的车床、桂林机床厂的滑枕铣床等,重量最重的达10吨。去年11月,经中国航发贵州黎阳航空动力有限公司同意,无偿向贵州省博物馆捐赠5台在贵州三线建设时期做出过巨大贡献的功勋生产设备,并于今年1月中旬将5台设备免费运送到贵州省博物馆。

签订捐赠协议

“现在数字化、现代化以后,一些数控机床陆陆续续上来,这些老旧设备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这批设备为贵州三线建设服务了50余年,直到2019年才办理了报废手续。”中国航发贵州黎阳航空动力有限公司文物保护办公室主任欧阳华介绍,根据航空发动机制造、研发、生产用到的设备,遴选出比较典型的、有历史意义的几台设备来进行捐赠。“就和人一样,这些设备见证了黎阳公司为国防装备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是名副其实的‘功勋设备’。现在它们到了博物馆,我们也想让年轻人了解当年三线建设时期老一辈的艰苦奋战,在新时代能够不忘历史、砥砺奋进。”

Cw61100车床,沈阳第一机床厂1967年生产,重量10吨

“三线建设”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在建设过程中,孕育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发奋图强、开拓创新,团结协作、众志成城”的三线精神。

颁发捐赠证书

捐赠仪式上,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袁伟对黎阳公司捐赠表示感谢,他说,贵州作为三线建设的重点省份,来自祖国各地的建设者经过艰苦奋战,取得了巨大成就,为贵州工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推动贵州走出大山、融入全国。“三线建设保留至今的众多工业生产设备,具有历史、科学、社会和文化价值,不仅是贵州工业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是我国工业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省博物馆获赠这批设备,对传承三线建设历史文化、弘扬三线精神具有重要意义。”袁伟说。

Rtv40六角车床,原联邦德国1969年生产,重量4吨

“做好三线建设遗产资源保护利用,讲好三线建设的故事,要抓好两个方面: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贵州省文物局文物保护处处长王江认为,二者应有机结合。“不可移动文物即航空发动机厂旧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复原的陈列还有青少年活动、科普教育活动;此次捐赠的设备属于可移动文物,这五台设备来到贵博后,在保护好的同时要将其背后的故事进行发掘和整理,彰显历史价值和意义。”

X53K立铣,北京第一机床厂1962年生产,重量4吨

以此次捐赠为契机,贵州省博物馆将多渠道抓好三线建设文物征集、研究、保护和利用工作,不断完善服务体系,让更多的人了解三线建设的艰苦历程以及三线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让三线精神在新时代发扬光大。贵州省博物馆馆长李飞告诉记者:“这些三线建设的纪念物就是三线精神最直观的体现。我们会和捐赠方合作,对这组设备进行维修保护,展开初步的研究和梳理。之后随着量的逐步积累再考虑怎么来整合、汇总,在特殊的或重要的节点时,我们会用它们来做一些展示,讲述三线建设的那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