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贵州 | 吾献黔景——赏油菜花不一定非要去罗平,贵州安顺这个地方也能让人惊艳!
安顺鲍家屯
油菜花开满地金,鹁鸠声里又春深——这是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守仁(即王阳明)所写的古诗《和董萝石菜花韵》中的名句,描写的是春季油菜花开的景致。说到油菜花,贵州几乎遍地都有。其中属黔中区域的安顺市是观赏油菜花的一个主要地区。有一个拍摄于安顺鲍家屯的油菜花配农家民居的美景更是成为近期短视频的“爆款”。那么,这个鲍家屯是个怎样的所在?除了油菜花还有什么值得人们去游览一番呢?
安顺鲍家屯
鲍家屯,光从名字上就能推测,在贵州的地名里和屯字挂钩的基本上就是屯堡。而“屯堡”这个词是来源于明朝开朝皇帝朱元璋一统天下的宏伟军事计划。明洪武十四年(即公元1381年),朱元璋发动了一场清除盘据云南元代残余势力的征南战争,这场征战对于结束数十年的战乱、实现大明帝国的一统江山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战争开始之前,朱元障就对这场战争进行了战略上的谋划和部署。早在洪武二年降服湖广之后,他即派出明朝军队,深入当时尚属元朝势力范围的普定府。首批明朝军屯开始在黔中出现,在之后征服川、滇等地征南行动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鲍家屯就是这一时期最早形成的“屯堡”之一。
安顺鲍家屯
鲍家屯所在的这个地方,最早叫杨柳湾,后称永安屯,再之后才叫鲍家屯。其古村落建筑布局按中轴线划分,中轴线两边按“诸葛八阵图”修建房屋建筑。
鲍家屯的坝子(也就是山地中相对较平坦的地方)在安顺一带,算是宜居、宜耕之地。水源丰富,生态良好。
安顺鲍家屯水碾房
作为明代的屯垦要地,鲍家屯最具特色的小水利工程体系,是江南农耕文明及其水利技术在高原山地的巧妙运用。据说建于明代的鲍屯农田灌溉工程,经专家定位为“军旅农业文化遗产”。该设施的枢纽工程是建于村前小河上游的移马坝和水仓坝,通过二者的紧密结合,使河水巧妙分流,形成老河道与新河道两个输水干渠,然后采用引水、蓄水、分水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三仓(3个水仓)一塘(1个门口塘),再经二级坝(回龙坝)分水,将水量分配到不同的灌溉渠道,使全村不同高低的田地都实现了自流灌溉,灌溉面积包括附近村寨达到了数千亩。同时还利用河水落差和地形条件兴建水碾,为村民的生活用水及粮食加工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是一个具有引水、蓄水、调节水量等综合功能的水利工程体系,数百年来一直福泽鲍家屯的父老乡亲,因此也有“小都江堰”的美誉。2011年时,经中国水科院水利史研究所主持完成的鲍屯古水碾房修复项目,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遗产保护委员会授予的“亚太遗产保护卓越奖”。
鲍家屯除了春季黄色渲染的油菜花让人赏心悦目外,其屯堡本身也值得好好游览一番。
安顺鲍家屯
既是军屯,鲍家屯的村落建筑当然也就具有明显的军事防御功能。通过屯墙、大屯门、内城、八阵巷道、调楼、小后门等有机组合,形成“街巷为阵,屯阵合一”的防御堡垒,进可攻,退可守,还可“诱敌深入,逐个歼灭”。这样的防御体系,对于小股来犯之敌是颇为有效的。
安顺鲍家屯
所谓“八卦阵”即八阵巷道布局,沿南北中轴线建造石头民居,这些民居通过两侧的八条弯曲巷道连接成一片,八条巷道各自为一阵,分别被命名为青龙阵、白虎阵、雄狮阵、长蛇阵、火牛阵、金鱼阵、鹿角阵、玄武阵。战时攻守兼备。八条巷道(八条街)有四条“死街”四条“活街”,“死街”就是死胡同,“活街”则是有小后门出进。八条巷道很多地段十分狭窄,勉强够两人擦肩而过。“八卦阵”要数火牛阵最有特色,巷道同样弯弯曲曲、又窄又长,一旦敌方进入巷道口,在巷子另一头,等待他们的是一群尾巴缠着油布严阵以待的大水牛。
安顺鲍家屯
跟安顺其他屯堡村寨一样,除了军事作用明显的屯堡建筑外,鲍家屯保持了屯堡人的民风民俗,妇女装束依然保持明朝初期的“凤阳汉装”。妇女们头上的梅花管和丝头系腰是鲍家屯的特产。丝头系腰,一般长4米,分两段织成。每段各长2米,一段为通带、呈管状,一段为板带、呈板状。板带绣花,称为“翻花”,均为几何图案,有“花”有“果”(如筷子花、白果花、桂花、枣子)有字(如福、禄、寿、喜),工艺程度很高。目前只有鲍家屯这一个地方能够制作丝头系腰。
安顺鲍家屯
鲍家屯的村落与山水,犹如生命的一首歌,拉长弯弯的山路,与大自然和谐地形成迷人的旋律。
站在鲍家屯的门口,面对临水而居的屯堡,面对水墨般朴素古雅的民居,你会忘却生活的疲惫。当你走进去,你会感到,这里的天空悠远、这里的山川旖旎,云山岚的迷蒙,六百多年历史文化的沧桑……来吧,找个时间去安顺鲍家屯追寻或感受这片神秘土地留给后人的价值和分量。
声音贵州 讲述贵州声音
展示贵州生态文明
宣传贵州乡村振兴
资料来源:贵州省安顺市政协编,《乡愁家园》
杨有维等著,《大明屯堡第一屯 鲍家屯》
贵州广播电视台三农事业部声音工作室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