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疾控:基孔肯雅热不会人传人,轻症一周可愈
近日,基孔肯雅热防治工作受到公众关注。8月1日,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治研究所副所长、主任医师余春接受媒体采访,就相关问题进行解答。
传播途径明确:蚊媒叮咬为主,无人传人风险
余春解释,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蚊媒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俗称“花蚊子”)叮咬传播。“病毒不会通过直接接触、飞沫或咳嗽等方式在人际间传播,公众无需过度恐慌。”他强调,防控核心在于切断蚊媒传播链。
典型症状以发热、关节痛为主,多数轻症可自愈
感染基孔肯雅病毒后,潜伏期通常为3至7天。余春介绍,患者最常见症状为突发高热(体温可达39℃以上),伴随剧烈关节疼痛,尤其以手指、手腕、脚踝、膝关节等小关节为主,部分病例可能出现皮疹、头痛或肌肉酸痛。“多数患者为轻症,约一周内可自愈;极少数可能发展为重症,但死亡病例极为罕见。”他补充道。
暑期出游防蚊为先,返黔后需主动监测健康
暑期,贵州迎来旅游旺季,人员流动加剧,针对此,余春提出三点建议:前往草丛、水边等蚊虫活跃区域时,应穿着浅色长袖衣物,使用含避蚊胺等成分的驱蚊剂;住宿选择空调房或安装纱窗,及时清理积水容器,避免伊蚊滋生;近期有基孔肯雅热高发地区旅居史的人员,返黔后12天内需密切观察健康状况,若出现发热、关节痛或皮疹,应立即前往正规医院就诊,并主动告知医生旅行史及蚊虫叮咬史,以便快速诊断。
余春还提醒,基孔肯雅热可防可控,公众无需过度焦虑,但需提高防蚊意识,共同筑牢健康防线。
记者:张思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