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苑 | 贵州京剧院大型原创时代京剧《锦绣女儿》震撼首演!

FM91.6贵州音乐广播 | 2020-10-22 12:37

为集中展示全国艺术院团助力脱贫攻坚的良好风貌,用优秀创作成果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为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共同主办,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贵州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贵州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承办,贵州文化演艺集团执办的“全国脱贫攻坚题材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贵州专场演出大型原创时代京剧《锦绣女儿》,10月21日精彩亮相筑城贵阳!同时,作为贵州省“2020现实题材优秀剧目展演季”开幕大戏,省市有关领导和近千名市民群众一同观看了演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CTV空中剧院》栏目对该剧进行了全程录制。

“脱贫攻坚题材”新剧《锦绣女儿》,是贵州京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用文艺聚焦脱贫,聚气凝魂,根据贵州苗族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事迹而创作。创排过程中得到了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中共贵阳市委宣传部、贵阳市文化和旅游局和贵阳市旅游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

深入基层 潜心创作

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行,才能够创作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新时代文艺精品。贵州京剧院《锦绣女儿》的创排过程历时3年多,经过主创人员和京剧院全体演职员工夜以继日地创排,众多京剧名家的精诚合作,终于闪耀呈现。

主创团队编剧曹海玲、导演杨瑞青,艺术总监、领衔主演侯丹梅,唱腔设计、作曲王世明,配器、指挥金亮,舞美设计倪放、灯光设计陈晓东,服装、造型设计指导蓝玲,服装、造型设计张颖,音频总监李菁、副导演周维佳、民族舞编导马瑞和苗绣民俗顾问石丽平、苗歌民俗顾问潘兴周等,数十次深入贵阳、铜仁、黔东南州等地的民族村、苗寨、工厂和博物馆等,深挖贵州民族故事,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相关单位和领导也给予了高度重视。

2013年,贵州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妇女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的重要决策部署,在全省推动实施“锦绣计划”。7年来,贵州绣娘们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慧心巧思,用一双双灵巧的手,一根根银色的针,一束束五彩的线,将古老的技艺绘成了一幅幅璀璨瑰宝,绣出了新时尚,打开了新市场,推动创业就业,提升脱贫致富。

《锦绣女儿》主人公绣娘阿彩的主要原型人物之一是全国人大代表、全国脱贫攻坚奖奉献奖获得者石丽平。2018年贵州京剧院通过和她的接触,深深被她的事迹所打动,最终确定了创作思路。石丽平把挣扎在贫困线上的山村妇女集中起来进行培训,先后惠及一万多名绣娘,让指尖技艺变成指尖经济,实现300多贫困户1000余人顺利脱贫。各地绣娘和一位“绣爷”的平凡又伟大的感人故事,给了主创团队最大的灵感与最深的内涵,为该剧的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创新与突破

《锦绣女儿》的创作,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绣”和“京剧”的融合,兼入少数民族文化,赞美时代楷模,颂扬民族团结,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树立和突出了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

创作过程中,不拘泥一地苗绣,在剧情、舞美、音乐和服装等设计上糅合了采风调查过程中了解到的众多具有苗族代表性的元素,在个性中寻求共性,在共性中突出个性。

编剧曹海玲表示,创作期间,剧本经历过三次重大修改,将京剧“诗词化”的唱词改编得更加通俗易懂,加入了梦幻情节、苗族群舞等元素,将人物故事精华浓缩在主角身上,展现的是新时代下的贵州女性新形象。

导演杨瑞青谈道:整部戏的时间线在2013年至2019年期间,是一部讲述发生在新时代下的故事,我们还原现实中的人物故事,以京剧文化碰撞时代价值,希望在传承京剧艺术,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讲好贵州故事,展示贵州风采和文化底蕴。

该剧领衔主演,“梅花奖”“白玉兰奖”“政府最高奖——文华表演奖”获得者侯丹梅院长表示:在音乐、唱腔的编排上,《锦绣女儿》加入了苗语元素,我们希望通过民族+潮流元素,开拓出京剧更多的可能性。

《锦绣女儿》的首演,是起点,不是终点,聚焦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用文艺的形式宣传、展示国家的伟大进程,是贵州京剧院永远的追求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