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履职丨又见“吉他大王”的产业园 每周有4000多把吉他销往全国

动静 | 2020-05-20 17:47

去年,全国人大代表郑传玖的吉他工厂有了第一条纯手工吉他生产线,而这条生产线的制琴师是几位“外来客”。

其中一名“外来客”叫张维义,拥有26年吉他制作经验的他过去在广东经营了一家吉他工作室。就在去年,张维义带着团队来到了正安吉他产业园。在他看来,最好的制琴环境就是找得到“知音”的地方。正安对吉他的看重,以及正安吉他日渐响亮的知名度深深吸引着他。

“你看我们做了很多国外的一些订单,包括吉他的发源地西班牙都到我们这儿来做吉他。”张维义说,“对于我们手艺人来说,把手艺给传承出去就是最好的。”

而对于郑传玖来说,纯手工吉他生产线,其实是企业开拓国内市场的第一步。在过去,郑传玖的吉他公司一直以出口代工为主,订单出口量占到了90%以上。“中国的吉他市场也慢慢扩大了,我们可以创建自主的高端品牌,通过少量、优质的吉他去市场上摸索,等知名度起来了再大量推广。”去年两会回来之后,郑传玖就开始谋划这条生产线。去年8月,郑传玖企业的高端品牌“萨尔斯吉他”问世,并一举获得了国内知名音乐人的青睐。

让郑传玖意外的是,国内市场的开拓也提高了企业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受疫情影响,今年企业的吉他出口订单大幅缩减。从3月底开始,郑传玖在广州、深圳等地广泛联系经销商,调整企业销售方向。短短一个多月,公司合作的国内经销商数量就从不足5家增长到了现在的十多家。目前,公司的订单量已经恢复到了往年同期的7成左右,每周有4000多把吉他销往全国,国内订单量占到了6成以上。

在带领企业转型的同时,作为人大代表的郑传玖也在调研中发现,和他一样的出口型企业都面临着或多或少的订单滞后等问题,导致部分外出打工人员不得不返回家乡待业。今年全国两会上,郑传玖准备向国家有关部委提交鼓励小微企业发展的建议。

“中国农民工有2亿,他们有一定的技术,但是要自主创业还是有难度。”自主创业起家的郑传玖对此深有感触,他认为应该在县城多建立一些小的企业孵化基地,出台一些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意见,营造更好的创业环境,以提高城镇就业率。他说:“要让老百姓有稳定的收入,小微企业可以说是起到很大的作用。”

除了关注小微企业的发展,正安吉他产业的发展也是郑传玖一直关注的问题,去年他就提出建议把贵州正安吉他文化产业园纳入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建设。现在,正安的吉他生产及其配套企业已经达到了72家,产业园里年产销吉他600余万把,带动了近15000人就业。

要让“正安”和“吉他”挂钩,近年来,正安陆续完善了吉他文化广场、吉他风情园等硬件设施,让“吉他符号”深入人心。同时,吉他软实力也在不断加强。

在正安吉他产业园,我们遇到了正安本土的吉他手张伟。他说,今年自己有了一个新的身份——正安百千万培训工程的学员,学成之后他将成为一名吉他教师,义务教授更多的学生弹吉他。

正安县文旅局的副局长冯垚向我们介绍了正安县的这个吉他人才培养计划。他说:“为了推广吉他文化,县委县政府开展了百千万工程,去年已经在全县的音乐教师和吉他爱好者中招募了100名种子教师,让他们去带动培养更多的吉他爱好者。”

对于正安来说,吉他无疑是个舶来品。但是这些年,正安吉他陆续增强软硬实力,把一家家代工企业联合成产业园,把简单的制造业丰富出文化氛围。

今年,全国人大代表郑传玖会继续提交将正安吉他产业园建设成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建议,同时呼吁本地加强吉他配套产业的建设。他说,把以生产为主的企业打造成文化整体的产业,这是正安吉他正在探索的模式。

正安县融媒体中心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