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三都 | 课后服务“牵手”民族文化“比翼双飞”
作者:李荣发 龙通丽
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贵州省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县中和镇中和小学因地制宜将民族元素融入课堂,聚焦丰富学生课后服务,遵循教育规律,满足学生需求,系统谋划推进,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持续发力课后服务,中和小学正在成为民族文化传播的新阵地。
课后服务时间,中和小学的校园热闹非凡,学生们正在唱水歌。
“我们课后服务的时间是用来唱水歌,老师教我们唱水歌,我们水歌的内容是歌颂祖国、三都、中和、水族,我们想要更多人欣赏水歌的美妙。”中和镇中和小学学生王春蝶说。
水歌班以兴趣社团的方式开课,学生自愿报名参加,一个兴趣社团包含不同年级的学生,由熟练水族语言和水族音乐的老师授课,老师通过选择合适的歌曲、规划课堂目标,让学生掌握唱水歌的要点,同时更深入理解水族歌曲的魅力。
“这个学期以来,我们学校响应国家‘双减’政策,结合我们民族特色,在课后服务中开展了水歌社团,是想让我们的孩子从小接触民族文化。”中和镇中和小学老师韦兴彩说。
最能体现民族特色的还有铜鼓操,作为学校的课间操,铜鼓操动作看似简单,但都是经过精心编排,融入了水族元素。
“水族铜鼓操既融入了水族特色,展现了我们民族风采,又让我们的身体得到了锻炼,我们都非常喜欢跳这段舞蹈。”中和镇中和小学学生韦小竹说。
“这段水族铜鼓操主要融入了端节元素,水族铜鼓舞主要分为喜迎客人、庆祝丰收和欢送客人,让学生既锻炼了身体,又了解了我们的水族文化。”铜鼓操编排老师杨艳芳说。
据了解,在近年来的课后活动教学探索中,三都中和镇中和小学逐渐形成了以本民族特色为立足点的课后教学模式,除水歌和铜鼓操外,还开设刺绣班、水书班等水族特色课后社团,将课后服务社团建设纳入全校教研体系,聚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有效落实“双减政策”,更是成为一股发扬和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力量。
“国家推行课后服务,我校也积极响应,水族马尾绣、水书、水歌、水族铜鼓舞等加入到我们的课后服务中。今后,我们将继续巩固和加大民族文化进校园、入课堂,做好学校不仅是文化教育的阵地、也是我们民族文化发扬和传播的阵地。”中和镇中和小学副校长石昌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