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丨人生不过一碗温暖红尘。

贵州广播电视台故事广播·茅台之声 | 2020-06-01 09:41

一个美食家的自我修养——葛国顺

一个美食家的自我修养——葛国顺

00:00 / -

《一个美食家的自我修养》 文丨葛国顺 主播丨小可

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大千世界里一个游童的汪曾祺能写、喜书、会画,还会做一手好菜。他是特别热爱世俗生活的人,一辈子热爱劳动以及劳动所创造的美,包括饮食、风俗和美食。

汪曾祺的美食,以独特的魅力,迷醉了众多的文人雅士,并因此获得了除作家、剧作家、散文家、书画家之外的另一个头衔——美食家。他喜欢吃,喜欢写吃,他不仅懂得吃,也会品着吃,更会亲手做着吃,是个标准的“全方位美食家”

——懂得吃。水乡的静谧温柔养成了汪曾祺爱好各种美食的习惯。汪曾祺在他的《所谓吃货,不过是太热爱这个世界》中,谈吃的散文就有32篇之多,所谈皆为吃喝,竞显天下美味。慈姑、枸杞、马齿苋、苦瓜等等,都在汪先生笔下开花;刀鱼、鱼回鱼、黄河鲤鱼、鳜鱼、石斑、虎头鲨、河豚等等,也在先生的文字中游弋,读起来让你感到美味无穷。

在汪老看来,吃喝实乃人生一等大事。在美国,汪曾祺依然是不忘吃喝。他刚到美国时去逛超市。“发现商店里什么都有。蔬菜极新鲜。只是葱蒜皆缺辣味。肉类收拾得很干净,不贵。猪肉不香,炒着吃也不香。鸡据说怎么做也不好吃。我不信。我想做一次香酥鸡请留学生们尝尝。”又说,“什么作料都有,‘生抽王’、镇江醋、花椒、大料都有。甚至还有四川豆瓣酱和酱豆腐。豆腐比国内的好,白、细、嫩而不碎。豆腐也是外国的好,真是怪事!”

——品着吃。汪曾祺对吃是饶有兴趣的。在上世纪70年代的一封信中,他教朱德熙做一种“金必度汤“,原料无非是菜花、胡萝卜、马铃薯、鲜蘑和香肠等,可做工考究,食材全部要切成小丁,汤中居然还要倒上一瓶牛奶,起锅之后还要撒上胡椒,汪老称之为西菜。

汪老生前曾编过一本《知味集》,给这本文集写稿的有48位知名作家,历数中国菜的渊源和历史,都是关于吃。

中国是一个很讲究吃的国家,文人很多都爱吃,会吃,吃得很精;不但会吃,而且善于谈吃,把谈吃的文章集中成一本,什么八大菜系、四方小吃、生猛海鲜、新摘园蔬,酸豆汁、臭千张,相当有趣。

汪老在1973年写给朱德熙的一封信中还说:“我很想退休之后,搞一本《中国烹饪史》,因为,这实在很有意思,而我又还颇有点实践,但这只是一时浮想耳。”

——亲手做着吃。汪老的“好吃”促成了一道汪氏菜肴的诞生。他在《文章杂事》中详细列出塞馅回锅油条的做法:“买油条两三根,劈开,切成一寸多长一段,于窟窿内塞入剁碎的榨菜及葱丝肉末,入油锅炸焦,极有味。”“这是我的发明,可以申请专利。回锅油条极酥脆,嚼之真可声动十里人。”

美籍华人作家聂华苓到北京访问,汪老以家宴接待。做了几道菜,其中一道煮干丝,聂华苓吃得非常惬意,最后连一点汤都端起来喝掉了。煮干丝是淮扬菜,不是什么稀罕物,但汪老是用干贝吊的汤。他说“煮干丝不厌浓厚”,愈是高汤则愈妙。

台湾女作家陈怡真到北京,指名要汪先生给她做一回饭。汪老给她做了几个菜,一个是干贝烧小萝卜。那几天正是北京小萝卜长得最足最嫩的时候。汪老说,这个菜连自己吃了都很诧异,味道鲜甜如此!他还给炒了一盘云南的干巴菌。陈怡真吃了,还剩下一点点,用一个塑料袋包好,带到宾馆去吃。

红尘俗世中,谁的心里没有一片温暖的云呢?只是,汪曾祺把对生活的热爱融进一菜一蔬中,平淡、朴实地叙说着心中的那片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