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 茅台酒、虾子羊肉粉……一同品味遵义非遗的独特魅力!-- 赤水独竹漂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也是文化,是艺术更是生活。这些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文化,你可以见其形,听其声,尝其味……非遗看似离我们很远,实际就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它既是热闹的节日,也是精美的手工艺,又或者是孩童时期就曾听过的古歌,甚至是你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近日,亮点满满的非遗活动在第三届中国丹寨非遗周、非遗大集轮番登场,让人直呼“血脉觉醒”,贵州各地还藏着哪些非遗惊喜?一起走进遵义,探秘各民族先民劳动与智慧的结晶!
一起来看看
遵义都有什么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吧~
赤水独竹漂
独竹漂,又称独木漂、独木舟,发源于赤水河流域,是一项脚踩楠竹、漂行水上的传统技艺。古时当地人借助河道运输木材,为了追赶个别冲散的木材,逐渐练就这门技艺,后来发展成一种交通方式。随着时代发展,独竹漂又逐渐成为一项民间体育运动和表演项目,具有竞技性与观赏性。
贵州省赤水竹海国家森林公园景色(2019年5月10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2009年,赤水独竹漂成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21年,赤水独竹漂获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杨柳进行独竹漂表演
独竹漂一般由两根竹竿构成。一根踩在脚下,直径15到20厘米,长八九米。另一根则小得多,专门用于手持,既可保持平衡,又能当作桨用。“为防止竹竿转动,站上去时,腿脚要同时发力,控制竹竿,再用手臂发力向前滑行,整个过程非常耗体力,平均每次要练两个小时。”赤水独竹漂非遗传承人杨柳说。
在赤水河上练习独竹漂的爱好者 付树湘 摄
在一代一代的传承过程中,独竹漂逐渐发展成为竹乡代代相传,乐此不疲的民间体育活动,也成为姑娘们“巾帼不让须眉”的标志。经过千年的沉积,赤水独竹漂也逐渐转化形成每年端午节与龙舟赛齐名的表演项目。
赤水河上演绎独竹漂绝技
独竹漂表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可以进行精湛的技艺表演,又可以进行竞速比赛。适合单人、双人和团队等多种表演形式。单人、双人表演有比正划、倒划、转身、绕弯、滑行、换竿等技巧,形体自由美观,速度快如鸟飞;团队表演则侧重队形以及队列的整齐和有规律的变换,动作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