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我们的小康生活丨贵州岑巩“三步走”让百姓的生活像花儿一样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2020年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之年。岑巩县始终围绕脱贫攻坚的难点、痛点,在“修好路、兴产业、挪穷窝”上花足了“绣花功夫”,实现了产业变强、村庄变富、生活变好。
修好路,增收致富有道
“路好了,村里的发展是一年一个样。”这是汤江溪村村民们常说的一句话。
走进岑巩县大有镇汤江溪村,只见宽阔平坦的水泥路延伸至各家各户,一幢幢小洋楼拔地而起,一幅幅路通、村净、景美的美好景象随处可见。
“以前到外面打工只是两三千块钱一个月,现在交通方便了,我就想在家里种点桃子、养点鸡鸭这些产业,家里的老小都可以照顾到”28岁的村民严纯江一边忙着给自家的桃园进行冬季管理一边说。
汤江溪村是全县的8个深度贫困村之一,全村246户805人,有贫困户83户299人。长期以来,不便的交通更是成为了制约发展的最大“拦路虎”。曾经,严纯江也和村里的大多数青壮劳动力一样,选择了外出务工谋生。
“以前去街上赶集全部是走河里,那时候还没修新马路,天天过河过水的不方便,在家里搞产业得点东西都拿不出去,就到外面打工,一年到头也挣不了多少钱。”严纯江说。
2015年,汤江溪村实施了通村公路建设,一条长13.5公里的通村水泥路不仅连通全村,也贯穿全村4个自然寨,一并打通了制约全村发展的“大动脉”和“毛细血管”。公路建设,不仅改变了村民们祖祖辈辈肩挑背驮的历史,也改变了村民们的谋生方式,依托当地的资源优势,村民们走上了“致富路”“幸福路”。
“通过路、交通的改变,现在我们村的产业也做起来了,成立了一个专业合作社,把一些农户吸收到合作社里面去务工,我们的翠冠梨是700多亩,花椒200多亩。现在我们正要实施林下养殖,我们的产业主要是覆盖了全村的贫困户,给贫困户解决了劳务和利益联结分红这一块。”汤江溪村村干雷胜说。
近年来,岑巩县聚焦群众安全出行“最后一公里”,全力实施通村路、组组通、扶贫路和串户路建设,实现了30户以上村民小组100%通硬化路,人口密集村庄院落实现户户通水泥路目标,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网不仅打通了农村公路网络的“末梢神经”和乡村振兴的“快车道”,也解决了广大群众的出行难、发展难、致富难问题,拓宽了“幸福路”。
截至目前,岑巩县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2619.67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8公里、国道3.6公里、省道155.5公里、县道322.52公里、乡道476.605公里、村道569.878公里、组道721.664公里、扶贫公路366.112公里,公路密度为 176.23公里/百平方公里。
兴产业,提亮小康底色
“第一批春蚕养了4张,卖7千多块钱。现在的秋蚕养了9张,大概有九百来斤,估计有2万元。”天星村陶家庄组种桑养蚕户郑宗银高兴地说,“养蚕这个产业可以发展,回收快、效益高,卖的时候公司付现钱,拿起钱来也喜人,生活就像花儿一样。”
2019年,天星乡种桑养蚕产业投入东西部帮扶资金586.13万元,建成了小蚕共育中心(催青室)、桑蚕收烘服务中心,带动该乡发展种桑养蚕2500余亩,试养蚕200张,实现收入40余万元。同时辐射带动周边羊桥、大有、凯本等乡镇发展种桑养蚕3000余亩。兴一个产业,富一方百姓。天星乡全力以赴写好“农”字文章,抢抓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帮扶契机,联合杭州建德市帮扶企业,以“党支部+公司+贫困户+基地”的发展模式,已发展蚕桑种植3800亩,力争下半年达到5000亩,打造岑巩“蚕桑小镇”,让蚕农吃下“定心丸”。
“我们县目前种植桑树7070亩,第二批春蚕将涉及凯本、大有、天星三个乡镇养蚕子400张,预计秋蚕养2500—3000张蚕茧,今年的桑蚕产值将达到600万元以上。”岑巩县社会扶贫服务中心副主任诸葛翀介绍说。
在脱贫攻坚进程中,种桑养蚕项目只是岑巩县扶贫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岑巩县紧紧围绕产业结构调整这条主线,以企业为主体、园区为平台和科技为支撑,大力发展杂交水 稻制种、优质烤烟、精品水果、优质牧草、优质蔬菜等高效产业,实现农业产业的优化与提质增效,农民增收,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决胜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支撑。
挪穷窝,过上城里生活
走进贵州省岑巩县易地移民搬迁亚坝小区安置点,只见一栋栋高楼林立,精致阳台配小窗,绿树红花扮新房,现代化生活小区的气息扑面而来,小区幽静的路上,三三两两的搬迁群众迈着轻盈步伐穿梭出入,不时传来点点欢笑声。
“现在国家的政策好了,我们移民群众在移民政策的鼓励和带动下,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了美好幸福新生活,我现在干劲十足呢。”像往常一样,吃过简单早餐后,29岁的搬迁户杨邦军迎着晨光骑上摩托,前往周边的建筑工地,开始一天的工作,而他的妻子邱丽群也拿着扫帚在小区里干起了保洁。
“从大山里搬出来一年多了,现在就业就在家门口,特别方便,两个人勤快点每个月也能拿到5、6千元的收入。”说起现在的生活,杨邦军不住地咧着嘴笑,心情也如春光般明媚。
杨邦军的老家在大有镇凉水井村张家坝组,那里山高地远,交通不便,从前村民们基本上都要去外面打工讨生活,杨邦军跟妻子也曾是外出务工大军中的一员。
不同于长辈的眷恋土地,年轻的杨邦军对于搬出大山的搬迁意愿很高,在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下来之初,杨邦军便踊跃报名成为了第一批搬迁的贫困户。2017年4月,杨邦军一家终于搬出祖祖辈辈生活的穷山沟,搬进了配套完善、设计科学、充满现代化气息的新房子。
“我们搬迁只出了个装修钱,把老家的旧房子拆除后政府给予每人15000元的奖励,加上购房补贴还有结余呢。”搬迁过来后,杨邦军家又添了位小公主,从一家5口人变成了一家6口人,过着舒适、幸福、快乐的生活。
像杨邦军一样,岑巩县有18876人告别了山里的老木屋、坡耕地,安居在各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过上了好日子。同时,安置点配套建设了中学、小学、幼儿园等基础设施,设立社区服务中心4个;组织开展专项招聘、送岗上门、外出务工等就业服务,实现9062人稳定就业,确保有劳动力的搬迁家庭至少一户一人就业。
记者:万再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