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话为什么是山东味儿而不是东北味儿?丨声音里的中国
《长海号子》传承人刘玉来教孩子齐唱:抓上个,起啊!哎嘿嘿,嘿呦呴。外上个,嘿呦呴!外上一个,嘿呦呴……
在辽宁大连长海地区,出海打渔的渔民每当收获一网网的鱼虾,就要唱起这样的传统民歌——《长海号子》。《长海号子》非遗传承人刘玉来正在将这千百年流传至今的渔歌教给孩子们,让激昂的旋律在这座向海而生的城市世代传承。
大连长海县正月十三放海灯(长海县委宣传部供图)
大连市传统造船工艺传承人于栋财: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以海为生,与海相伴,对大海有着千丝万缕的情结。相传,农历正月十三是海神娘娘的生日,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到海边放海灯,祭拜海神娘娘,祈福“鱼虾满舱,全家平安”。
大连城市景观(朴峰 摄)
世人眼中的辽宁,工业基础雄厚,人们热情幽默,而地处辽东半岛最南端的大连,则更多了几分优雅与浪漫。无论是民俗文化还是语言特色,大连的独特存在,打破了大多数人对辽宁的固有认知。
大连海鲜市场(朴峰 摄)
大连海鲜市场叫卖海鲜:飞蟹、飞蟹噔噔肥……野生飞蟹。你就回家吃吧大姨,我这蟹子。这鱼多钱一斤,18,来一斤……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原新梅:大连人说话被称有“海蛎子味”,主要是因为大连盛产海蛎子,再者就是大连方言属于胶辽官话登连片,同时它又受满语等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还受日俄等外语的影响,就形成了有别于周边的东北官话的这种方言。
大连金普新区(朴峰 摄)
清末光绪年间,东北地区正式改制,放开此前的锁关政策,由此引发了中国近代史上一场最大规模的移民潮,东北人口格局和语言格局也因此发生巨大改变。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原新梅研究大连方言多年,在她看来,近代移民“闯关东”的历史背景和半岛沿海的地理环境使大连方言独具特色。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原新梅
原新梅:胶辽官话主要分布在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大多数的大连人是从山东等地闯关东而来的后代,闯关东有两条路,一条是水路,一条是陆路。水路就是从山东的烟台、威海这些沿海的地区乘船漂洋过海而来,大连是水路闯关东的必经之地,有的就留在了大连本地,有的就继续向东北腹地迁移。
闯关东历史图片(阿热 供图)
大连是历史上山东人闯关东的第一站,因此大连有许多与山东烟台、威海接近的语言和民俗文化,也造就了大连不同于辽宁和东北的独特文化。东北方言与普通话相近,而大连方言则与东北方言截然不同,古清音声母入声字今读上声调,是胶辽官话的标志性特征。
《大连童谣》方言版:噶大锯扯大锯,姥娘(ning)门口唱大戏。接姑娘伴女婿,你也去我也去,小外甥也要去。娘(ning)不给饭(ban)儿歹,抓鸭(三声)子抠个蛋歹。
清晨的大连人民广场(朴峰 摄)
大连傍海而生,因港而兴。行走在大连街头,吹着淡淡的海风,感受它的温和与安静。它是饱经岁月洗礼的海之骄子,它是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的亲情纽带,更是几代人抹不去的血脉乡愁。
监制丨高岩
策划丨武俊山 李谦
记者丨李谦 贾铁生
播讲丨姚科
制作丨单丹丹
新媒体编辑丨陈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