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屯堡里的六百年乡愁
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实施“调北填南”战略,调动江淮军士前往贵州,闲时屯田,战时戍边。独特的屯堡文化,由此形成,并绵延六百年,被称为“明代历史的活化石”。如今,屯堡文化作为贵州发掘、保护、再利用的重要资源,在文旅、餐饮等现代产业的赋能下,重新焕发生机。
六百年来家国,三千里外故乡
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天龙屯堡门前,老人端着拦门酒,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在她们身后,是一栋栋数百年的屯堡老屋,老人们哼起歌谣:“石头的地面石头的墙,石头的瓦盖石头的房,石头的碾子石头的磨,石头的碓窝石头的缸。”山下的石头“滚”上了墙 ,“生”出了一栋栋石头城堡。“‘屯堡’二字,从字面意思上看,有着屯粮、堡垒的意思,其实也点明了屯堡最初的作用。”安顺学院博物馆馆长吕燕平告诉半月谈记者,明代是军屯文化的集大成者。“从明朝开始,为了减轻当地负担,驻军不仅要备战,还要屯田,除了军屯,还有民屯、商屯。”吕燕平说。
安顺市西秀区旧州古镇景区 欧东衢 摄
明朝军士从中原引进的农耕技术,灌溉屯堡数百年。在鲍家屯村,古老的屯堡房屋前,是一片绿油油的稻田,一处古老的水利建筑圩田而建。这是被称为“黔中都江堰”的古水利工程,是引蓄结合的塘坝式水利工程。一处坝体采用“鱼嘴分水”的方式分流,河水会在新的交汇处被另一河坝拦截阻流,并由此形成了“两河绕田坝”,既能防洪排涝,又能灌溉良田。
由于地处西南,加之贵州大山的天然隔绝,屯堡文化被保留得较为完整。屯堡女性们身着青色、蓝色、红色等颜色的长袍,头发分成三股,耳朵后面挽着两股。鞋子是颇具特点的凤头鞋,鞋尖翘起,鞋帮上彩线绣花滚边,这种特色服饰被称为“凤阳汉装”。
文旅融合激活古老建筑
“旺季一来,每天满房。”安顺市西秀区旧州古镇景区内,民宿老板王恩琼热情地为游客介绍着这里的历史,“房子是清代留下的祖宅,院里的桂花树下出过状元,欢迎大家摸一摸,沾沾文气。”徜徉在古镇的青石板街上,道路两侧是一排排保存上百年的老屋,菱形石板作瓦盖,木窗木门被雕出古老的花纹。
据介绍,旧州古镇景区2013年开始建设,在房屋翻新上,除了朽坏难留的部分,房屋格局、百年老墙、房梁柱础等能保留的部分全部保留。古镇内成立了旅游协会,由本地创业者参与。朱光模是旧州古镇旅游协会的会长。2015年,看到家乡旅游发展的前景,朱光模辞掉国企的工作,将自家的百年老宅改造成古镇内第一家民宿——归来客栈。“目前古镇内90%的民宿是本地人利用老宅改造的。大家达成共识,不随意破坏老房的外貌、结构,内部改造也非常谨慎。”朱光模说,如今由老房改造的民宿共有84家,1000多个床位,每逢旺季,一房难求。
文化价值外溢
烤小肠,一道简单的屯堡菜肴逐渐走出安顺,成为西南地区夜宵摊上热销的菜品。“听老人们说,几百年前屯堡人就开始用火烤制猪小肠。”贵州九稻溪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胜跃介绍道。
安顺云峰屯堡地戏演出 张争鸣 摄
鼓点声响起,一声绵长唱腔开腔,天龙屯堡景区演武堂内,一支少儿地戏队正在表演地戏《三英战吕布》,小演员们头顶面具,面罩青纱,背插小旗,手持刀、枪等兵器模型,在铿锵的锣鼓伴奏中相互唱、和、舞、打,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赏。“暑假期间,地戏表演的演员多是8到10岁的小学生。”演武堂地戏演出负责人陈春伍说。
明朝军队在安顺屯军屯田、建城戍边后,漫长的岁月中,有数十万军民在此繁衍生息。随着时局日益稳固,屯堡人为防止“武事渐废”,遂将演武和祭祀逐疫、驱邪纳吉结合,形成了融祭祀、操练、娱乐于一体的戏剧模式。这种戏剧与中原民间文化和当地民俗融合,最终演变成头戴木刻面具、唱腔慷慨激昂的安顺地戏。
2006年,安顺地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戏剧活化石”。如今,安顺地戏不再囿于本地娱乐,逐渐走出屯堡。在民族文化进校园的课堂里、村超赛场、路边音乐会……作为屯堡文化的一张名片,安顺地戏向外界传递着六百年前的古韵。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