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山漫记∣《矩州风物--魅力永在的302铝厂》

综合广播 | 2021-07-30 13:15

作者:涤之

云淡风轻近午天,我们来到了位于贵州省贵阳市西北郊的白云区地处川黔铁路和公路西侧的贵州铝厂。神秘莫测的贵州铝厂啊!50年后的今天,我终于走进了你,撩开了你神秘的面纱。

那时,你名叫“302”,只知道是一个保密的单位,不知道是干什么的。因为保密二字,外界不能问、也不敢问。“302”,号码信箱?中央厂矿?工人阶级领导一切的地方?猜测了许多许多,不得而知;只确切地肯定以及确定,是贵阳适龄青年最向往的地方……

1971年6月,在毛主席“三线建设要抓紧”的号召下,贵阳市号码中学老三届、新三届的回城知青、待校生计2万名左右,在市革委会的领导下,组成了“修建湘黔铁路学生兵团”,来到凯里一个名叫“湾溪”的地方,开始了修建湘黔铁路的营生。在湾溪修铁路的工作虽然辛苦,但没有一个学生半途而废。这些16岁至23岁的知识青年能够朝朝夕夕在这里呆下来的原因,是当时的市革委会领导做动员报告时最暖心的一句话:湘黔铁路一通车,你们都能够分到工作。可同学们千算万算,都没有算到,来招工人数最多的单位,竟然是“302”!1972年10月,在我们修建的凯里至贵定这一段铁路即将通车时分,“302”来了,仅就学生兵团二营七连,就招了60名工人。我激动地祝福他们时,更增添了自己的无奈、惆怅:为什么“302”要了这么多人,都没有我呢?那时候有一句时尚流行、且极令人悲催的话:“我爸爸不让我去。”言下之意是我家成份不好,招工部门不要。如此自知之明的自我解嘲,这么就栽在心心念念的“302”了。默默目送被“302”招工成功的同学们兴高采烈地奔赴“320”以后,心不甘情不愿地放下了“302”。可才下心头,又上眉头。“302”害我坐下了相思。这相思,一坐就坐了近50年!

去“302”的同学传来了因为“贵州铝厂”(302)引进日本大型全套年产八万吨铝冶炼技术项目,该大型全套铝冶炼技术项目能够如期完工,需要一支翻译队伍的消息。1978年4月13日,冶金部与日本伊藤忠商事东工物产签约,由日本轻金属株式会社向贵州铝厂提供一套先进的铝冶炼技术和设备,合同规定,现场施工、设备安装调试运行、技术培训实际操作指导所需人员(简称 SV)由日方派遣,中方按一名SV配备一名翻译。根据合同派遣计划,从1980年上半年起,日方人员开始陆续进场工作,最高峰时达一百多人。问题出来了,一百多名日语翻译从何而来?当时的冶金部领导明确表态,贵州铝厂自己培训,自己解决。也就是说,他们要学习日语了。他们还要学习,可日语是我的强项啊!没办法,虽然“我爸爸已经准许我去了”,但,机会已走,不再了!还好,时代不同了,亲近我心仪的“302”,不再需要谁允许了。

贵州铝厂始建于1958年,原名贵州铝业公司,1965年易名302厂,1972年更名为贵州铝厂。贵州铝厂发展史是我国民族铝工业创业史,奋斗史的一个缩影,从建厂到达标达产,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辉煌发展到低谷调整,无论什么时期,贵铝都一直奋斗在中国铝业的前沿。

幸福地被招进“302”的战友胡迟说:1978年的4月后,日语业余培训班应运而生,学员来自总厂附近几个分厂的职工,有大中专毕业的技术员,有年轻工人,还有刚刚参加工作的学徒工。教室设在铝厂子弟中学教学楼的一间大教室。“302”自己培训日语翻译,谈何容易!招生简单,教室易觅,唯有老师是最大难题。就在筹备办班为寻找日语老师急得焦头烂额之际,一个能说一口流利、标准东京语的姜姓老职工被人事处找到。姜老师被找到时正在贵铝职工医院挂号室给病人挂号。可以说此时贵州铝厂真是时来运转。改革开放初期第一个轻金属行业引进的、价值一亿四千五百万美元的大项目慧眼独具,选中了贵铝;一个不仅精通日语、且教学一级棒的老师在众人寻他千百度不见人影之时,他却从阑珊处施施然走将过来。

项目有了,日语教师有了;“302”日语培训班出来的大部分学员,经过近两年的日语专业培训,学员大多具有了正式日语翻译的资质,成了贵州铝厂第二电解厂引进工程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翻译队伍的中坚力量。翻译们肃穆以待,等着那日本大型全套年产八万吨重熔铝冶炼的庞然大物进场了。

1979年元月,厂里成立“对外联络办公室”,简称“外联室”,翻译班四十名同学悉数进入。首先接受的是外事教育;诸如什么不卑不亢,有礼有节,保守秘密等。大家很快就进入工作程序,大致分成商检、电气、电解、阳极阴极、公用等几个口译组及一个笔译组,每天除了学习合同、翻译技术资料、口语练习之外,专业术语的掌握也成了重中之重。专业所需的日语翻译考核下来,大家水平均已达到了大二的专业水平,所以,大家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地兴奋着,随时待命被启用。

六月初首批日本专家进厂,七月初进厂的日本专家不过十余人,翻译人员绰绰有余。到了八、九月份,进厂的日本人越来越多,基本上是一名翻译跟一名专家,为便于工作,工地上搭建了数个简易工棚作为办公室供日本专家和翻译共用。现场施工已经全面铺开,不管刮风下雨还是烈日当头,毎天可见几十名日本专家带着自己的翻译穿梭于现场,时而一脚的烂泥,时而满身尘土,你来我往,甚是热闹,解决现场问题,现场技术交流,翻译不可或缺。

1983年就在二电解工程即将完工时,贵州铝厂接到江西贵溪铜冶炼厂引进日本住友设备需要贵铝支援翻译的通知,又一个磨炼青春的时机来了,毫不犹豫,打包出发!从此,支援省内外各行各业的日语翻译任务接踵而来;有宁夏青铜峽铝厂、重庆西南铝加工厂、深圳华加日铝加工厂、贵阳市塑料二厂、七厂、贵州电视机厂、洗衣机厂、虹山轴承厂、红阳厂、贵州日报社印刷厂、贵航集团等等等等,一时间,贵州铝厂的日语翻译声名鹊起。

1987年,随着铝厂引进项目的结束以及文凭热的兴起,日语翻译考的考电大,调走的调走,改行的改行;贵铝日语办公室往日甚嚣尘上繁忙景象一去不复返。至九十年代初,翻译科的日语翻译只剩下了8名。2002年,随着中国铝业改制上市,8名翻译只剩下4名,2010年,仅存的4名宣布“内退”回家。从此,这群“302”精心培育的日语翻译消失殆尽。

虽然“302”最好的翻译胡迟似是温和缓慢的叙述,但我看见他的眼里,从开始的热烈欢欣到成功的笑逐颜开,直至最后无奈“退休”的不尽落寞。

我们来到302工业原址文创园时,瞬间被这里的悠久历史、过往故事及华丽转变所打动。大家或细细聆听,或纷纷发问,又或用相机记录每一个瞬间,用各自不同的视角,记录辉煌一时的贵铝的点滴。共和国铝工业长子——302工业原址文创园静静矗立。通过墙上的斑驳的图片,我们不仅对贵州铝厂生产、加工、出产的过程有了直观感受,更对贵铝的前世今生有了详细了解。

2001年9月,贵州铝厂作为中国铝业公司成员参与重组上市。2014年,根据中铝总部的部署和中铝贵州企业“退城进园”的战略,贵铝氧化铝生产线退出生产。

302工业原址文创园向作家们展现出了新的一面。如今,长长的传送带早已停止工作,取而代之的是艺术家们用他们神奇的画笔,通过涂鸦有苗族少女的装扮、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蜡染等,为这里赋予了新的意义。一处处的新鲜事物、一步步的景物目睹,作家兴奋雀跃,这真是传统工业和时尚文化的奇妙融合啊!贵铝的文创、文旅、国潮等全新内容和面貌,以及占地面积600余平米的“高原铝城时光馆”,通过序厅、历史沿革、时代变革、未来一瞥四个区域,再次感受贵铝在白云建厂至退城进园63年间的历史记忆。

302铝厂,她承载了如此多的历史和过往,从一家工业园区变成现在的文创产业园,如今带着历史,一起展现出来的美是别有味道且无法复制的。那是60多年前,我们的工人用最简单的技术和材料,用智慧和辛勤的汗水生产出了国际上领先的工业设备,令我们由衷地感到震撼,这就是大国工匠精神,这也是我们现在建设品牌强国、技术强国过程中,需要大量技术工人的根源所在。

历史的印记加上午后暖暖的阳光,让我们在这焕然一新、沧桑巨变的302铝厂,感受到了熏风熏得人陶醉的欣欣然。我的“302”相思?当然亦就不治而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