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她创造了“中国芭比” 起名“唐娃娃”
一个“唐娃娃”,一个“唐人坊”,一所“非遗学院”,让从小就喜欢布娃娃的唐燕,和贵州结下了不解之缘,为贵州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助力。
一个唐娃娃·情结
唐娃娃,以北京绢人为基础,多道工艺,精心制作,呈现不同人物,造型独持,栩栩如生,深受人们的喜欢。
唐娃娃的创始人唐燕,曾是一位成功的IT创业者,成都电信工程学院毕业后,做了8年程序员。作为中关村第一批成功创业者,唐燕的工作给她带来不菲的收入,可她并不开心:“难道人生要不停的去跑项目、赚钱、再跑项目,这样的生活有意义吗?我自己也反问自己,能不能做一件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可是,这件“自己喜欢的事情”究竟是什么呢?虽然从事科技工作,可唐燕从小就酷爱各种娃娃,用她的话来说是:“看到娃娃就走不动路”。一次偶然的机会,唐燕在一次工艺美术展上被“北京绢人”穆桂英的肖像强烈吸引,那一刻,唐燕知道“自己喜欢的事情是什么了”。
“芭比娃娃”“俄罗斯套娃”“日本人偶”都是“洋娃娃”,唐燕决定要打造具有中国符号的“中国娃娃”。
1998年,唐燕转型从事绢人创作,从零开始,遍访名家,师承“北京绢人”第二代传人杨乃蕙大师,却又在“北京绢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锐意改良,创立“唐娃娃”品牌。
一间唐人坊·梦想
2004年,唐人坊成立,挽救了濒临失传的“北京绢人”工艺。唐燕创办唐人坊,一方面继续制作传统绢人,完全按照传统工艺、用料进行制作,产品价格较高,可以供爱好者收藏;另一方面在传统技艺基础上,进行设计和制作改良。工艺独特的日本人偶给唐燕带来了一些灵感与启发,同时她将现代的材料、科技融入创新。经过技术改良,改善了传统绢人制作周期长、成本高的缺陷。她给改良产品取名“唐娃娃”。
唐人坊以保护传承传播发扬中国文化为主旨,经过20余年发展,已发展成为北京和贵州两大基地,涉及非遗研究、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教育培训、产品销售、文旅项目策划咨询、特色小镇设计以及建设等领域,并在泰国、重庆、四川设立分公司。
一所非遗学院·传承
2011年,在一次公益活动中,唐燕与贵州结缘。来到贵州的唐燕发现了两个现象:一是贵州拥有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但是传承保护堪忧;二是贵州贫困山区的部分女孩初中毕业就早早出嫁,缺乏一技之长,生活艰难。
同年6月,唐燕与位于贵州惠水县的贵州盛华职业学院联合创办了“非遗学院”,招收初中毕业的少数民族学生,提供全额资助,培养学生一技之长。成立贵州唐人坊文化创意有限公司,为“非遗学院”毕业的学生提供就业平台。
唐人坊非遗学院,秉承公益办学教育扶贫的宗旨,招收贫困地区贫困学子,学习非遗手工艺文化,并依靠自身产业优势为其提供就业岗位,解决个人及家庭脱贫,实现“授人以渔”的精准扶贫目标。
非遗学院于2012年创建“民族服饰博物馆”,系统地搜集、整理中国少数民族的文化精品,挖掘其文化内涵,展示少数民族文化的精髓,并且向全国和世界广泛宣传推广,以达到保护和传承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目的。
如今,“唐娃娃”是中国文化的小名片,作为国礼走向世界。这一个个承载着中国元素和中国符号的唐娃娃,让世界看见中国,也让居住在深山的少数民族绣娘们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美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