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解放路 | 原来不断滋养着这座城市的神秘力量是这个

遵义综合广播FM898 | 2019-09-29 11:23

一条路的变迁,一座城的传奇,

几代人的故事,梦开始的地方。

全国70家电台联合人民日报全国党媒平台、

腾讯新闻、去哪儿网、芒果动听APP制作的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融媒体报道

《我家住在解放路》

全国正在热播!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贵州遵义解放路,听听遵义解放路上的故事。

贵州遵义解放路

贵州遵义解放路

00:00 / -

史料链接:遵义解放路

遵义市解放路位于红花岗区子尹路与洗马路交接处,紧邻遵义会议会址纪念馆,是遵义市老城最繁华路段之一。全长800多米,呈U型连接子尹路、民主路、洗马路、石龙路。

(现在的遵义解放路 周敏拍摄)

遵义新老城的主要街道名称,清以前称谓以某点命名的较多。民国以来,街道名称一是多变更,二是以整街为名。解放路从东向西为营门口、城隍庙、水井湾、忠字卡。原名县府街,民国时期被称为法院街,新中国成立后正式更名为解放路,但是老遵义人依然习惯把解放路称为法院街。

(60年代的遵义解放路)

1935年,中国共产党在遵义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几十年过去,紧邻遵义会址的解放路就犹如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源源不断传递着遵义会议精神,滋养着、灌溉着遵义人的心灵,给人不竭的奋斗力量。

(历史的记忆——遵义会议 资料来源:网络)

人物故事:申家信

申家信已经在解放路上生活了79年,虽然年纪已大,但身体非常硬朗,一说到有关遵义会议的内容,老人便欣喜不已,滔滔不绝。“我家离会址就只有300米远,小时候听父辈讲红色故事,就深深被吸引,想到红军当时还在脚下这片地生活战斗过,就感到很自豪。”

(摄影爱好者申家信)

上世纪70年代,申家信攒了三个月的工资,花了100多元买了一台“高大上”的海鸥牌相机,深爱家乡的他决定用相机记录这座红色城市的发展变迁。此后,他一有空闲时间,都在拍摄的路上,50年来,他背着二三十斤重的行囊,走遍城市的每个角落,独闯山间、森林、湖泊。拍摄的相片素材仅1000G的硬盘就有40个。

(遵义城区全景 申家信拍摄)

尤其在改革开放后,遵义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快速发展,申家信更是激动不已,用镜头记录了大量的城市建设照片。申家信看着自己过去拍摄的照片,不禁感叹到遵义发展变化太快:“这张照片是70年前拍的,是从资料里面找出来的,当时你看那个照片里头桥比较矮小,你从这个画面上看人很稀少。你再看看新的照片,高楼林立,现在的建筑都是20多层,甚至是30多层的房子,对比十分强烈。”

(遵义城区新老对比申家信拍摄)

申家信老人存放的照片里,从一张张定格的黑白照片到彩色图片,城市现代化气息越发浓厚,富美乡村新面貌逐步呈现,2012年遵义新舟机场的正式建成通航照片,2018年渝黔快铁建成通车照片,2019年拍摄的富庶美丽的乌江小镇照片……。从与摄像结缘开始,申家信用相机记录下遵义上万幅珍贵画面,透过他的镜头,我们看到一座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充满活力的遵义在改革中发展,在开放中奋进,焕发出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机。

如今的遵义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而年近八旬的申家信欣喜的表示不会停止拍摄记录的脚步,“我要趁着身体健康、走得动的时候,做自己想做的事、有价值的事。遵义在打造800万人口的城市进程中,城市会越来越漂亮。我相信我会用镜头,继续记录下这些发展变化。”

(申家信用电脑处理自己拍摄的照片)

人物故事:张瑞凝

70年来,遵义发展翻天覆地,这些变化都与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密不可分,是先辈们坚定的革命信念凝聚起遵义人奋斗新时代的强大力量。为传承好红色基因,近年来,遵义通过开展“长征文化进校园”“小小红色义务宣讲员”等活动,弘扬红色文化。目前全市已培养出500多名优秀的“小小义务红色宣讲员”,年龄普遍在9到15岁之间,家住解放路的张瑞凝就是其中一名。

(小小红色义务宣讲员张瑞凝)

张瑞凝今年11岁,是一个活泼自信、声音甜美的小女孩,儿时起就喜欢聆听发生在遵义这片红色圣地上的红色故事,喜欢阅读历史故事书。因此,她对红色文化有着发自内心的热爱。2017年,张瑞凝报名加入“小小红色义务宣讲员”以来,每到节假日,张瑞凝经常到遵义会议纪念馆给各地游客进行红色故事、红色文化宣讲。张瑞凝说:“我每周来两三次,有时还是很辛苦,有时候要顶着大太阳讲,一讲就是一两个小时,但是我觉得这些我都不怕,能给大家讲清楚,能让更多的人群了解遵义会议精神,知道发生在遵义的红色故事,我就是再累都很值得。”

(张瑞凝宣讲红色文化)

除了在遵义宣讲,张瑞凝和其他小讲解员还先后走进盐城、绍兴、银川、南京、西安等地,为当地市民和高校学生宣讲红色文化,对外展示遵义红色魅力,持续掀起弘扬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热潮。

张瑞凝说,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来遵义考察时对讲解员的叮嘱,已成为她前行的动力,“习爷爷说过要给大家好好讲,告诉大家我们党是怎么走过来的。作为一名小小红色宣讲员,我们应该牢记这句话。”

人物故事:黄先荣

近些年来,随着红色文化的传播推广,遵义的红色旅游也得到迅速发展。说到遵义红色旅游,就不得不提到生活工作在解放路的贵州省首席红色旅游专家黄先荣。黄先荣今年已73岁,从小在红色故事中浸润长大,大学毕业后,在政府部门工作的他十分关心遵义红色文化的宣传和推广。

(贵州省首席红色旅游专家黄先荣 )

1985至1988年间,日本企业家石川士郎三次带队到遵义参观学习,黄先荣曾负责接待工作。在与石川的交谈中他了解到,石川为遵义的长征文化深深着迷,希望将长征精神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黄先荣非常感慨,“真正了解遵义的红色文化后,连外国人都会为之感动。”

受了这件事的启发,黄先荣想出了把红色文化和旅游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大胆作出“遵义会议是遵义旅游最大品牌”的判断。黄先荣说:“大概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地区组织了一场研讨会,我就做了这个发言,遵义会址应该成为遵义旅游的最大品牌,当时国内还没有‘红色旅游’这个概念,很多人想不通,认为这个会址就是讲政治的,就是讲文化,不应该做市场化。”

(遵义会议会址 资料来源:网络)

(遵义会议旧址 周敏拍摄)

1995年8月,原遵义地区旅游事业局组建,黄先荣被任命为第一任局长。经过调查,他认为遵义的红色旅游大有前景。尽管困难来自多方面,但他仍坚定地成为遵义发展红色旅游的第一批“拓荒者”之一。不懂政策法规、营销方法,黄先荣就到处买书学习;为了开发景点和线路,他四处争取政策支持,到有关部门及单位“软磨硬泡”、据理力争;为了推广景区,他一字一句写下第一本导游解说词《赤水河之旅》,重点介绍了赤水河流域红色文化渊源。他始终相信:“我们不能为保护而保护,文物摆在陈列室是死的,发展旅游让更多人来看,红色文化才有生命力。”

(红色诗歌墙 周敏拍摄)

1998年3月,黄先荣参与策划了“遵义会议、息烽英烈革命历史回顾展”,这场展览在北京举办,14天内接待观众8万余人次。展览次年,来遵旅游的人数就翻番了,遵义的红色旅游从此开始火热了起来。这些年,通过黄先荣和一代人的不断努力,遵义红色旅游已呈井喷发展态势。

退休后,黄先荣更加专注于研究和宣讲遵义红色文化。10多年来,他写了25部共计500多万字红色文化作品,并用生动鲜活的故事在省内外宣讲红色文化,深受听众喜爱。14年来,黄先荣举办过上千场演讲,累计为14万人次讲述长征故事。

如今,古稀之年的黄先荣晚年最大的愿景,就是用长征精神来学长征、讲长征:“我作为一个共产党人,我的党龄都40多年了,把长征精神的宣讲,把红色遵义的对外宣传,做下去,做到自己不能做的一天。”

(黄先荣为遵义的义工们讲解长征精神 资料来源:遵义义工)

伟大精神激发强大动力,强大动力创造伟大事业。红军长征、遵义会议等孕育传承下来的革命传统和宝贵财富,已成为老区人民最持久的精神力量。而居住在遵义解放路申家信、张瑞凝、黄先荣的故事仅是全市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遵义正加快建设西部内陆开放新高地和黔川渝结合部中心城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承好红色革命精神,奋力谱写百姓富、生态美的遵义新篇章,已深深根植于每一位遵义人心中。

遵义解放史料链接:

民国二十四年(1935)贵州省设11个行政督察区,黔北为第五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先设桐梓,后迁遵义县城(即今红花岗区)。1949年11月,遵义解放,“第五行政督察区”改为遵义专区,后称遵义地区,为省政府派出机构,并以原遵义县城区为基础新建遵义市。

(现在的遵义解放路 周敏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