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才女书画情——彭文清
在我的印象中,难改乡音者,除了广东人以外,也许就是我们湖南人了。无论你走到那里,无论你在外面漂泊多少年,只要是湖南人,与人交谈一开口,马上就会得到一句:“你是湖南人吧?”确实是这样,我就从来改不了乡音,只要一开口就知道我是湖南人。
那么当别人知道我是湖南人以后,紧接着就会又来一句:“你们湖南妹子最多情啊!”这是自古以来大家对我们三湘女子的评价。湘女多情,那是没得说的,但是我要告诉你们的是,湘女不但多情而且还多才。
在全国的各个领域里,都有着我们湘女的身影。而我们湘女不但多情多才,还有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敢爱敢恨勇于担当。当年为了戍边守防,八千湘女下天山,为了祖国边疆的安全建设作出了巨大牺牲而无怨无悔!
而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的这位三湘才女彭文清。她原本是学医的,并不是学美术专业的,却凭借着她几十年的努力与坚持,最终成为了一位非常有才华的工笔画画家。我觉得我把她这么多年的创作经历记录下来,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我记得几年前的一个夏日,我和诗人王强来到贵州省黔南州的都匀市。那天中午好热,太阳又大。但好友刘林勇还非得邀请我们去都匀老茶厂附近一个特色餐馆吃辣子鸡。说那里的辣子鸡味道特别好,肯定符合我们湖南人的口味。他还说邀请了我们一个正宗湖南老乡一起过去。当我们到那里时,只见一位戴着眼镜,显得精明精干的中年女子已经提前到达了那里。她一见到我就兴冲冲的说:“你是满哥啵?我听勇哥说了,我们是老乡。我叫彭文清,是长沙的。”好爽快的湘女性格,好韵味的长沙口音。人在异乡遇到老乡,听到乡音,真的是感觉到太亲切了。我们一下子就没有了距离感,一下子就沉浸在乡土乡情乡音的交流中。
彭文清
彭文清是湖南长沙人,她7岁时随父母支援三线建设,从湖南省长沙市来到贵州省都匀桥梁厂。但这么多年了,她仍然是一口地道的长沙口音,一点变化都没有。她来到都匀才开始在都匀桥梁厂子弟学校读小学。都匀桥梁厂是铁道部中央直属企业,厂区在都匀郊外,周边就是广阔的田地和山林,当然还有池塘和小溪。她放学后可以跟着一帮同学下河摸鱼,上山打鸟。虽然那个年代物资生活匮乏,但是精神生活却是丰富快活的。
那个时候做的功课也少,她小时候的生活是自由自在,快乐无比的。也许是云贵高原的自然美景激发了她内心的艺术灵感,或许是自由无拘的田野生活释放了她的艺术天性。她开始了在草地上,在废报纸上涂鸦似的写字绘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那年的“六一”儿童节都匀市搞了一个少儿美术比赛,学校教美术的夏老师拿了两张她的画去参赛,一张是临摹画《奔跑的鹿群》,一张是写生画《莾山夕照》。
没有想到她这次竟然拿到了一等奖。校长在全校学生大会上给她发奖,有10个美术本、10支铅笔、10支碳笔。在那样一个物资贫乏的年代,凭着几幅画就能获得这么丰富的奖品,这对她的激励作用实在是太大了。从此她便立下当画家志向,每天下课后回到家,都会认真练字画画。但当时由于家里人认为学习画画没有什么发展前途,不如学医,有一技之长,毕业后可以方便找到工作。于是1981年她初中毕业听从父母的建议,考上了黔南卫校护理专业。1984年毕业后分到黔南州第二人民医院,在这家医院工作了半年,然后调到了黔南民族高等医学专科学校工作。
虽然她没有随自己的心愿报考美术专业,但湘妹子身上那股倔犟劲是永远丢不了的,那就是心里有了一个目标,就必须去努力的实现它。在黔民族高等医学专科学校,她有一间独立的办公室,工作之余,她把办公室当成了她的创作室。每天晚上都会呆在办公室不停地画,经常性的从下班后的黄昏画到第二天上班时的清晨。在这段时间里,她反复大量的临摹了历朝历代各家各派的绘画作品,使她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有了一个初浅的认识。
时间一恍到了1992年。那一年单位保送她去湖南医科大学预防医学系学习。也许是上天的安排,但更主要的还是她内心里那份对绘画艺术的执着和追求,她有幸结识了湖南美术出版社编审,湖南省著名工笔人物画家彭本人老师。彭老师看了她的很多习作后,觉得她在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上特别有悟性,如果培养得好,肯定是会出成绩的。于是对她悉心指导,让她在绘画技艺上有了很大的进步。
2000年她参加文化部第四届重彩画高研班的学习,又得到了蒋彩萍、胡勃、苏百钧、许仁龙、唐秀玲等老师的热心指导。在学习期间她创作了一幅工笔画作品《心荷》。这幅作品参加了2000年贵州省中国画邀请展,并获得了该次邀请展的“学术探索奖”。虽然这是她二十多年前的创作,但我们通过这幅工笔画,仍可以看到她以精致细腻的笔法描绘出景物的特性,并通过画面表达出了她内心的丰富情感。
中国的工笔画历史悠久,从战国到两宋,工笔画的创作从幼稚走向了成熟。工笔画使用“尽其精微”的手段,通过“取神得形,以线立形,以形达意”获取神态与形体的完美统一。 精准细腻,线条自然流,这是工笔画之美 。工笔画,亦称“细笔画”,属中国画技法类别的一种。工笔画与“写意画”对称。工笔画属于工整细致一类画法,如宋代的院体画,明代仇英的人物画等。
但我们平时所看到的工笔画中,不论是人物画,还是花鸟画,一般都画幅不大,表现出来的内容相对都具有普遍性和共属性,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也就是一花一鸟一莲荷,一人一扇一婀娜。虽然精细入微,但基本上都是表现得清丽柔软,有形少神。很少有大气势大篇幅的工笔画作品出现。当然我们也知道,工笔画与水墨写意画确实有着不同的创作手法,工笔画更多地关注“细节”,注重的是写实。
但是在彭文清的工笔画创作中,她却可以在静气又细致的基础上,做到内容要有新意,布局要有创意。工笔画讲究绘画者的定性和耐心,绘画过程中最为切记心浮气躁。定性、耐心缺一不可,一笔一线、一笔一色都是需要工整,细致,精准。我们从彭文清的创作中,不仅仅看到她做到了形的精准,画面感清新脱俗,也看到了她的作品中蕴藏着由“形”到“神”的无比韵味,真正做到了“形神”兼备。确实是既有新意又有创意。
湘女多情画多彩,艺不惊人笔不休。彭文清,确实是典型的湘女性情。她痴迷于工笔绘画几十年,一直就是艺不惊人笔不休,把艺术创作置身于自己的生命之上。用湖南人独有的倔犟性格,注重工笔绘画的线条和神韵,展现出中国传统工笔画另外一种意境。
彭文清的工笔画,在传承工笔画传统技法的同时,注重的却是整个画面感的创意。在她的创作中,真是把她的思想和个性都融进了画作中,从而使她的工笔画的创作在造型更加形似的同时,保持了线条的自然流动和内容的诗情画意,而且在画作中营造出一种新的意境,有着一股激昂向上的蓬勃朝气。
作品欣赏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提起她的另外一幅具有代表性的工笔画作品《秋晓》。我清楚的记得,当我第一次见到她那幅工笔画作品《秋晓》时,我那一瞬间,仿佛被一股强大的电流击贯全身,令我目不转睛的钉在了画框面前,半天没有挪动一下。我确实是被那极具艺术感染力,也极具生命力的画面震撼了。当时我第一个感觉就是,工笔画还可以这样画?工笔画还可这样充分表达出一个人内心最丰富的情感?
秋风起了,秋叶落了。秋天的背后是冬天。那是一棵枯干的老树桩突兀地矗立在一片秋凉之中,树身上被一种称之为爬山虎的藤蔓紧紧缠绕着,也可以说是它借助着树干顽强向上攀爬着。它们相附相依,紧紧相连。虽然秋风刮起,让藤蔓狂飞乱舞,但枝条永远是紧紧拥抱着老树桩,不离不弃永不分离。我仿佛一下子感觉到了一切生命的顽强和不倔。
我就觉得这幅工笔画与一般传统意义上的工笔画有着绝然不一样的神韵。
透过画面我仿佛看出了创作者内心细腻情感的表达,又能感受到她内心世界里一种不屈不挠的执着追求精神。还有就是她在艺术表现手法上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艺术情感纠葛!我觉得她的这幅作品,真正做到了中国传统工笔画与诸多画种之无缝对接,达到了工笔画创作一个新的艺术高度。
彭文清在工笔画上的成绩是非常突出的,而她在书法上的成绩也不得忽视。特别是她的小楷。说到她的书法,这也可以说与湖湘文化的传承有关系。我们湖南人,不管是在城市或是在乡村,从小就被父母亲拉着练字抄贴。因为大人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不管今后你要干什么工作,你字写得好,给人的印象就会好三分。俗话说字是敲门砖,那肯定是没有错的。她也是这样,从小就临帖习字,并且自我感觉还有点好。觉得自己不但画画得好,字也写得还不错。
作品欣赏
2001年考入北京画院高创班王明明工作室,随王明明老师学习中国画,在学习期间更是得到北京画院大写意花鸟画家郭石夫先生的指点。郭老师见到了她的画作后,觉得非常不错,但对她画作上的题款却是有点失望。有一天,他的一段话深深的刺激了她。“小彭,我看你现在的画已经到了北京,但你的字却还在都匀。你字画之间的距离拉得实在太遥远了。这对你今后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正因如此,他的这一段话深深的刺激了她。让她一下子清醒过来,一个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家,不仅仅只是把画画好,还必须要把中国传统文化的汉字书写好。
作品欣赏
郭老师这话说得很重,但说的也是大实话。最重要的是,郭老师不仅仅只是说说而已,而是想要真心的帮她。于是,郭石夫老亲自带着她来到北京西单文化大厦挑选字帖。她当时对学什么字体根本没有什么概念,她便要郭石夫老师帮她做主。但郭老师是一个非常开明的人。他说,这个要随你自己的心走,你自己想学写喜欢什么字,由你自己挑。
在铺天盖地的各类书法字帖中,她第一眼就看中了文征明的小楷,她毫不犹豫就买了两本文征明的书法字帖。她对书法小楷的临习便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的,初以文征明为宗,上朔二王、虞世南、褚遂良、王宠、冯承素等诸家,在笔趣、结构、韵古、篇章布局等方面多有深研自成风貌。书有小楷长卷多卷《南华经》《道德经》《金刚经》《离骚经》等等。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现在她的小楷书法已经进入佳境,可以说是达到了一个专业书法家的水平。
别看彭文清是一个女性艺术家,但她身上却有着一股男人的豪爽之气。她口直心快,从来不会有意去掩饰自己的内心想法。她的性格就是,不但要把自己想做的事做好,而且要做到更好。还有一点,那就是重情义重诺言。我曾经见过她花几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一部《金刚经》的抄录,确实是一笔一划显功力,一字一句现虔诚。如果她内心不静,功夫不到,心不虔诚,要写出这么一部完美的作品那是非常难的。
当时我肯定是赞美不止。她在旁边见我那喜欢得不得了的神态,便笑着说:“满哥,如果你喜欢我的字,回去后我抄录一部《心经》送给你。”我知道要真正写好一个作品是非常辛苦的,于是我婉拒了她的好意。哪知春节前不久,我们聚会时,她真的抄录了一份《心经》赠于我,让我确实感动。
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她深知学无止境、艺无止境,开弓没有回头箭。我在完成本文前与她交流,问她想说点什么。她说,我想把一段话放在你写的文章最后面可以吗?我说当然可以。于是我就以她这段话作为结尾语吧!
“ 我从学医的生涯转而匆匆的拈起画笔,恍惚弃家园奔赴新奇它乡,百啭无人能解,黄鹂会发愁吗?一路走来的最大感受就是,艺术道路是崎岖而又艰辛的,坚持下去需要非凡才智和超常的定力,“一箪食,一瓢饮,在陃巷,人不堪其忧,不改其乐也”。
彭文清,我们的三湘才女,你一路走来,还要一路继续走下去。这就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的不懈追求!你因为有信念而执着,因为执着而坚持。相信你会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呈现在我们面前。
作者简介:
吴老满,(本名吴振武),湖南省长沙市人。1985年毕业于中央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2000年毕业于中央党校函授学院法律本科。1989年下海,1991年曾创办珠海星光制药有限公司。2003年来贵阳创业,现为贵阳福万家大药房有限公司董事长,贵州省药品零售行业商会执委,中国书画院贵州分院总顾问。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吴老满就与友人在长沙创办《希翼》《田野》等民间刊物。当年曾写下大量的文学评论,2018年出版文学评论集《随心而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