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德咏:《沉思录》中的人生哲学观
诚如本书译者何怀宏教授所言,《沉思录》是一个罗马皇帝的人生思考。透过本书,我们可以一窥作者马可·奥勒留·安东尼的内心世界。《沉思录》作者有一句名言:“灵魂是由思想来染色的。”《沉思录》的作者无疑拥有一个伟大的灵魂,那么,是什么伟大的思想浸染了这个伟大的灵魂,使得它在千年之后依然熠熠生辉、毫不褪色而且光彩照人呢?
在我们现行的话语体系中,关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表述,通常是相提并论、等量齐观的,比如三观一致、三观正确等。其实这三观之间既存在内在联系,又各有所指,不可完全相提并论、等量齐观。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因观察者的立场不同有唯物论、唯心论和感知论三分。一般而言,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由于人生观是人们对于人生目的、意义、价值的根本看法,而价值观是人们认定事物、辨别是非的基本思维取向,所以,一般而言,从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往往可以反过来推导出其所秉持的世界观。
依据教科书的观点,斯多葛派哲学的基本立场是唯心的,《沉思录》作者马可·奥勒留·安东尼作为晚期斯多葛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世界观又是怎样的一种立场?唯物论、唯心论,抑或是感知论的?且看他的代表作《沉思录》并留待读者评判。
宇宙是流变,生活是意见
正如《沉思录》作者指出的那样,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只是宇宙中的一个小点,而宇宙是客观存在的,时间是不断流逝的,世间的万事万物变动不居,不以人的主观意志而转移。而我们的生活只不过是自己的一种想法和看法,包括生死、成败、得失、荣辱在内的同一件事,看开了就是宁静和幸福,反之就是痛苦和不安。
《沉思录》作者在本书卷二开宗明义地写道:“宇宙是通过各种元素及由这些元素组成的事物的变化保存其存在的。”“你必须把这两件事牢记在心:一是所有来自永恒的事物犹如形式,是循环往复的,一个人是在一百年还是两千年或者无限的时间里看到同样的事物,这对他都是一回事;二是生命最长者和濒临死亡者失去的是同样的东西,因为,唯一能从一个人那里夺走的只是现在。”
在本书卷四部分,作者写道:“永远把宇宙看做一个活的东西,具有一个实体和灵魂;注意一切事物如何与知觉相关联,与一个活着的东西的知觉相关联;一切事物如何以一种运动的方式活着;一切事物如何是一切存在的事物的合作的原因;也要注意那继续不断的纺线和网的各部分的相互关联。”
《沉思录》作者认为,既然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且万事万物相互联结、互为因果,那么人与自然就应当和谐相处。在本书卷四部分,他写道:“啊,宇宙,一切与你和谐的东西,也与我和谐。那于你是恰如其时的一切事情,对我也是恰如其时。啊,自然,你的季节所带来的一切,于我都是果实:所有事物都是从你而来,都复归于你。”
作者在书中不仅阐明事物是客观的存在,而且反复强调是变动不居的。在本书卷五部分。他写道:“经常想想那存在的事物和被产生的事物变化和消失得多么迅速。因为实体就像一条湍急地流动的河,事物的活动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各种原因也在无限的变化之中起作用,几乎没有什么是保持静止的。”即使是哲学家的争论,也丝毫不会改变事物变动不居的性质,正如作者在本书卷五部分写道:“事物是在如此一种包围之中,以致在哲学家们(不是少数的也不是那些普通的哲学家)看来是完全不可解的,甚至对斯多葛派哲学家本身来说也是难于理解的。所有我们的同意都是在变动不居之中,从不改变的人哪儿有呢?”从这一段话,我们似乎可以发现,马可·奥勒留·安东尼对当时各种流派哲学关于宇宙、世界、自然和事物性质的争论并不认可,即便是对自己所在的斯多葛派的某些哲学观点,也有他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完全赞同,这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基于对事物客观性的认识,《沉思录》作者还在书中贡献了一个重要的美学观点,他认为,无论物质上的美还是精神上的美,都是客观存在的,并非因为赞扬而变美,也不会因为没有赞扬而变丑。在本书卷四部分他写道:“在各方面都美的一切事物本身就是美的,其美是归于自身的,而不把赞扬作为它的一部分。因此被赞扬就不使一个事物变好或变坏。我坚信这也适用于被平民所称为美的事物,例如物质的东西或艺术的作品。那真正美的东西除了法则、真理、仁爱或节制之外,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而这些事物哪一个的美是因为它被赞扬才美,或者谴责使它变丑呢?像祖母绿或者黄金、象牙、紫袍、七弦琴、短剑、鲜花和树丛这样的东西,难道没受到赞扬就会使它们变坏吗?”
笔者认为,正是因为《沉思录》的作者认为宇宙和自然是客观的、独立的、固有的存在,人只是认识者、参与者和利用者,这样一种唯物论的世界观,才染成了他思想和灵魂的底色,亦为其独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是人人都能成为君主,但人人都可以成为君子
一般而言,人生观与价值观是相辅相成的,人生观决定价值取向,价值观引导人生方向。对一个人应该拥有何种价值观,《沉思录》的作者也有过经典表述,他在书中写道:“注意你并不是要被造成一个恺撒,你并不是以这种染料染的,以便这样的事情发生。”按说,法先王是每一位后来君主的应尽职责,况且马可·奥勒留·安东尼已身居罗马皇帝之位,具有“被造成一个恺撒”的染料和条件,但他并不以此为荣,将自己打扮成另一个恺撒大帝,那么,他所追求的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价值呢?他在书中接着写道:“那么使你自己保持朴素、善良、纯洁、严肃、不做作、爱正义、崇敬神灵、和善、温柔,致力于所有恰当的行为吧。不断努力地使自己成为一个哲学希望你成为的人。”可见,他的描述几乎囊括了一个正直的人的良好品行。据史料记载,马可·奥勒留·安东尼虽然生不逢时,但他也是一位尽忠职守并且有所作为的罗马皇帝,他并非不想成为第二个恺撒,但他的哲学家的气质,决定了他更在乎自己内在的修为,从而真正成为一个正直、善良、高尚和纯洁的人,不仅要有恺撒之名,而且要行恺撒之实,这就是他的人生的价值观。
马可·奥勒留·安东尼关于价值观的阐述,在《沉思录》一书中俯拾皆是。在本书卷二部分开篇就说:“一日之始就对自己说:我将遇见好管闲事的人、忘恩负义的人、傲慢的人、欺诈的人、嫉妒的人和孤僻的人。他们染有这些品性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毫无疑问,善与恶是价值观上一个重要的判断标准,类似于孔子的“吾日三省吾身”,《沉思录》的作者也是每天一开始就主动检视自己,是为善还是行恶。他接着写道:“但是,我——作为知道善和恶的性质,知道前者是美后者是丑的人;作为知道做了错事的人们的本性是与我相似,我们不仅具有同样的血液和皮肤,而且分享同样的理智和同样的一分神性的人——绝不可能被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损害,因为任何人都不可能把恶强加于我,我也不可能迁怒于这些与我同类的人,或者憎恨他们。”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有一名言: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为善还是行恶,往往只在一转息间。那么,如何始终做到人心向善呢?《沉思录》作者写道:“每时每刻都要坚定地思考。就像一个罗马人,像一个褒有完整而朴实的尊严,怀着友爱、自由和正义之情感去做手头要做的事情的人那样。你要摆脱所有别的思想。”他还明确告诫自己:“如果你做你生活中的每一个行为都仿佛它是最后的行为,排除对理性命令的各种冷漠态度和强烈厌恶,排除所有虚伪、自爱和对给你的那一份不满之情,你就将使自己得到解脱。”
幸福源于心灵的充实
幸福与忧伤,也是人生价值观上的一个重要判断。生老病死、富有与贫穷、成功与失败、外界评价的褒与贬等等,无不时时左右着人们的心情:或者是幸福,或者是忧伤。在这方面,《沉思录》作者给我们开出的药方是:关注自己的内心,幸福源于心灵的充实。他在本书卷二部分写道:“不要去注意别人心里在想什么,一个人就很少会被看成是不幸福的,而那些不注意他们自己内心的活动的人却必然是不幸的。”在本书卷四部分,作者继而写道:“那不去探究他的邻人说什么、做什么或想什么,而只注意他自己所做的,注意那公正和纯洁的事情的人,或者向厄加刺翁所说,那不环顾别人的道德堕落,而只是沿着正直的道路前进的人,为自己免去了多少烦恼啊!”这有点像后来者意大利诗人但丁所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不受外界的干扰只是一个方面,那么,我们到底如何抵达幸福的彼岸呢?《沉思录》作者的回答是:退回自身,保持理性,驱散幻想。他说:“支配着整体的理性不久将改变你所见到的所有事物,而别的事物将从他们的实体中产生,这些事物又再被另一些事物取代,依此进行,世界就可以永远是新的。”
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沉思录》的作者既展示了积极的一面,也反映了其消极的一面。在本书卷六部分,作者写道:“当你打算投身快乐时,想想那些和你生活在一起的人的德性,例如某个人的积极,另一个人的谦虚,第三个人的慷慨,第四个人的某一别的好品质。因为当德性的榜样在与我们一起生活的人身上展示,并就其充分地呈现自身时,没有什么能比它们更使人快乐的了。因此我们必须把这些榜样置于我们的面前。”在本书的卷三部分,他还告诫人们:“不要不情愿地劳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适当的考虑,不要分心,不要虚有学问的外表而丧失自己的思想,也不要成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同时也欢乐吧,不寻求外在的帮助也不要别人给的安宁。这样,一个人就必然笔直地站立,而不是让别人扶着直立。”《沉思录》的作者还坚定地认为,在给予自己的心灵的自足方面,没有发现什么比正义、真理、节制和坚忍更好的东西,而面对那些使你不守诺言、丧失自尊、憎恨他人、多疑、苛责、虚伪和欲望的墙和幕的东西,则必须马上离去,并且是乐意地离去。可见,马可·奥勒留·安东尼作为一位罗马皇帝,以追求内心的充实和安宁为幸福,这无疑是积极的并值得称道的。
或许是应了“高处不胜寒”那句老话,这位罗马皇帝似乎从未留恋他的皇位,而是在不断地寻求隐退,不仅在主观上退回自己的内心,而且在客观上退居自然山林。他在《沉思录》卷四部分写道:“人们寻求隐退自身,他们隐居于乡村茅屋,山林海滨;你也倾向于渴望这些事情。”但他很快意识到,“这完全是凡夫俗子的一个标记,因为无论什么时候你要退入自身你都可以这样做。因为一个人退到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如退入自己的心灵更为安宁和更少苦恼,特别是当他在心里有这种思想的时候,通过考虑它们,他马上进入了完全的宁静。”而且他坚持认为:“宁静不过是心灵的井然有序。”显然,马可·奥勒留·安东尼后面的这一段话,是一种言不由衷的自我安慰,正如英国哲学家罗素所说的那样,马可·奥勒留·安东尼是一个悲怆的人,在一系列必须加以抗拒的欲望里,他感到其中最具吸引力的,就是想要隐退去过一种宁静的乡村生活的那种愿望。但是实现这种愿望的机会始终没有来临。
冷静面对死亡是人生观最淋漓尽致的表达
笔者在《lt;沉思录gt;中的死亡哲学观》一文中曾经写道,马可·奥勒留·安东尼关于死亡的思考和叙述,几乎是贯穿全书的,而他的那种冷静和达观面对死亡的态度,则是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最淋漓尽致的表达。以如此冷静、直白、深刻的笔法来描绘死亡,除了《沉思录》,在其他的名著中并不多见,更何况死亡的描绘者是一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认为是“授命于天”的罗马皇帝!
在反复通读了《沉思录》之后,可以断言,马可·奥勒留·安东尼基于其所持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业已参透生死这件人生大事,并且可以直面随时可能降临的死亡,而且对于死后的名声也无太多顾虑和挂碍。笔者以为,凡能够从容面对死亡的人,就能够从容面对他的整个人生。鉴于笔者已有文章专门探讨了《沉思录》中的死亡哲学观,故在此处只补录几段经典的表述以飨读者:
本书卷五:“很快,你就将化为灰尘,或者一具骷髅,一个名称,甚至连名称也没有,而名称只是声音和回声。”
本书卷六:“死亡是感官应象的中止,是欲望系列的中断,是思想的散漫运动的停息,是对肉体服务的结束。”
本书卷七:“有多少人在享受赫赫威名之后被人遗忘了,又有多少人在称颂别人的威名之后亦与世长辞。”“你忘记所有东西的时刻已经临近,你被所有人忘记的时刻也已经临近。”“关于死亡,他不是一种消散,就是一种化为原子的分解,或者虚无,或者是毁灭,或者是改变。”“生命必须像成熟的麦穗一样收割,一个人诞生,另一个人赴死。”“想到你是要死的,要在当前的某个时刻结束你的生命,那么按照本性度过留给你的时日。”
本书卷八:“柳西那看见维勒斯死了,然后柳西那死了;西孔德看见马克西默斯死了,然后西孔德死了;埃皮梯恩查努斯看见戴奥梯莫斯死了,然后埃皮梯恩查努斯死了;安东尼看见福斯蒂娜死了,然后安东尼死了。这就是一切。塞勒尔看见赫德里安死了,然后塞勒尔死了。那些机智颖悟的人,或者预言家或者趾高气扬的人,他们现在到哪里去了呢?比方说这些机敏的人:查拉克斯、柏拉图主义者、迪米特里厄斯,还有尤德蒙及别的类似他们的人。所有的人都是朝生暮死的,早已辞世。有一些人的确甚至被人马上忘记,还有一些人变成了传说中的英雄,再一些人甚至从传说中也消失了。那么记住这一点:你这一小小的混合物,也必定要或者是分解,或者是停止呼吸,或者被移到其他地方。”
本书卷九:“由于苦乐、生死和荣辱都是宇宙本性同等利用的事物,无论谁不同等的感受它们就显然是不虔诚了。”“不要蔑视死亡,而是正常地表示满意,因为这也是自然所欲的一件事情。因为像年轻,变老,接近和达到成熟,长牙齿、长胡子和白发,怀孕、生子和抚养,以及所有别的生命的季节所带来的自然活动都是这样的事物,分解消亡也不例外。”“不要轻率,或不耐烦地对待或蔑视死亡,而是要把它作为自然的一个活动静候它。就像你现在等待着孩子从你妻子的子宫里娩出一样,也准备着你的灵魂脱出这一皮囊的时刻来临。”“大地不久就要掩埋我们中所有人,然后这大地也会变化,从变化中产生的事物将继续永远变化,如此循环往复不已。”“所有你看到的事物都将迅速地衰朽,那些目击其分解的人们不久也将逝去。活得最长的人将被带到和早夭者同样的地方。”
本书卷十:“树叶,一些被风在地上驱散的树叶——这就是人类。……所有事物都只有一个短暂的存在。而你却避免和追求所有事物,仿佛它们是永恒的一样。再过一会儿,你就将合上你的眼,那为你上坟的人不久也要被人哀悼。”
本书卷十一:“当你十分烦恼或悲伤时,想一下人的生命只有一瞬,我们都很快就要死去。”
本书卷十二:“一个人,如果对于他只有那在适当时机来临的才是善,那么,对于他,做出较多或较少合乎正当理性的行为乃是同样的,对于他,有较长或较短的时间来沉思这个世界并没有什么不同——对于这个人,死亡也就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了。”
生命的果实只有一个
这是《沉思录》作者关于人生观的经典表述之一。他在本书卷六部分写道:“生命是短暂的,这一尘世的生命只有一个果实:一个虔诚的精神和友善的行为。”那么,什么是虔诚的精神和友善的行为呢?作者为此不惜笔墨,作了长篇的阐述。他说:“做任何事情都要像安东尼的一个信徒一样,记住他在符合理性的每一个行为中的坚定一贯,他在所有事情上表现出的胸怀坦荡,他的虔诚,他面容的宁静,他的温柔,他对虚荣的鄙视,他对理解事物的努力;他如何经手每一件事情都先进行仔细的考察并达到清楚的理解;他如何忍受那些不公正的责备他的人而不反过来责备他们;他从不仓促行事,不信谣言诽谤;他是一个关于方法和行为的十分精细的考察者,不对愤怒的民众让步,不胆怯,不多疑,不诡辩;在住处、眠床、食物和仆人方面,很少一点东西就能使他满足;记住他如何能够靠他节俭的一餐而支持到夜晚,甚至除了在通常的时刻之外不需要任何休息来放松一下自己,记住他在友谊中的坚定性和一致性,他如何容忍反对他意见的人的言论自由,当有人向他展示较好的事情时他获得的快乐,他不掺杂任何迷信的宗教气质。”完了他还要强调,要持之以恒地坚守这种虔诚的精神和友善的行为,“要模仿所有这些品行以使你能在你最后的时刻来临时,拥有一颗和他一样好的良心。”
至此,掩卷而思,笔者深感《沉思录》作者为我们奉献的是真正的“生命的果实”。从这里,我们足以窥视《沉思录》作者那种坚定、宽容、自律、友善的人生态度,尤其是作为一位罗马皇帝,他能如此克己奉公、从严自律,实在是难能可贵,无疑是值得今人景仰和仿效的。
作者:沈德咏(系最高人民法院原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