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易地扶贫“搬”出广阔新天地

2020-11-08 07:19

“十三五”期间,中国的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其中有近1000万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方式脱贫,贵州搬迁的贫困人口占到全国的六分之一。五年来,贵州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当头炮”,举全省之力、超常规推进,并在不断实践中大胆创新,提炼出“六个坚持”“五个体系”等重要经验,让188万居住在深山区、石山区的贫困群众,走出了大山,搬进了城镇。全面完成了“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的同时,为“十四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目标任务打下坚实基础。

今年9月,榕江县阳光小区六年级学生杨敏走进了新校园。这是贵州96所挂牌督战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配套学校之一。这个学期,全省共有5.2万名易地扶贫搬迁户适龄子女和杨敏一样实现了就近就学。

杨敏从学校回家只用走20分钟的柏油路。搬到新家之后,她4岁的妹妹在社区的幼儿园读书,原本在外务工的妈妈也回到了家,在社区附近的工业园区找到了工作。

杨敏在学校上课

杨敏告诉记者,学校老师都很好,到古州四小读书,她的数学现在也懂很多了。

杨敏的妈妈韦国仙

杨敏的妈妈韦国仙觉得现在住的这里很方便,孩子读书很近,她在厂里面一个月工资有四千多左右。 

住有所居、学有所教、劳有所得,这是贵州188万搬迁群众新生活的真实写照。

2015年12月,贵州打响易地扶贫搬迁“第一炮”。面对空前的搬迁规模,贵州创造性地探索出坚持省级统贷统还、自然村寨整体搬迁为主、城镇化集中安置、以县为单位集中建设、不让贫困户因搬迁而负债、以产定搬以岗定搬的“六个坚持”搬迁实施路径和政策框架,有力回答了“搬迁谁、搬到哪里去、房子如何建、钱从哪里来”的问题。

所有项目由县级政府作为工程实施主体,统规统建,保障进度;

实施差别化补助和奖励政策,帮助贫困户顺利“挪穷窝”;

精准落实“一户一人以上就业”就业目标,建立了劳动力全员培训、劳动密集型企业引进和产业配套三项保障机制;

一系列措施,让群众们的搬家,轻轻松松、踏踏实实。

安顺市彩虹社区搬迁群众陈华琴

安顺市彩虹社区搬迁群众陈华琴告诉记者,现在房子有了,孩子读书方便了,他们住着心里也踏实。

六枝特区生态移民局副局长洒科刚说,实现了贫困劳动力足不出户就能够就业,就能够有稳定的收入。

4年时间,贵州共建成安置点946个,住房45.39万套,整体搬迁贫困自然村寨10090个。2019年12月23日,贵州全面完成188万人易地扶贫搬迁。

搬迁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要帮助这些山区群众转变为“新市民”,更需要干部与社区投入绣花功夫。为此,贵州提出了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培训和就业服务、文化服务、社区治理和基层党建的“五个体系”建设,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确保搬迁群众“逐步能致富”。

安置点到哪里,公共服务就延伸到哪里。在正安,新华书店开进了当地规模最大的搬迁安置点,到书店打卡看书,成为了社区的生活新时尚。

在纳雍,去年投用的珙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让4个移民小区的34000多名群众步行半小时就能就医。现在,全县16个易地扶贫搬迁点都实现医疗机构全覆盖。

在铜仁,旺家社区推行的“党建+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打造出6000平方米微工厂产业园,让600多名搬迁群众实现园区就业。

在从江,当地盘活了安置点闲置门面和地下车库,建成各类扶贫车间22家、食用菌种植基地5个、大型超市6个,让2000多名搬迁群众能够楼上居住、楼下就业。

铜仁市万山区丹都街道旺家社区居民文安会

铜仁市万山区丹都街道旺家社区居民文安会告诉记者,她在这边上班一个月工资有两三千块钱,现在照顾小孩子也比较方便。

纳雍县珙桐街道白水河社区居民赵雪梅说她这几天经常来扎针灸,比较好,价钱又合适。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今年,贵州持续聚焦群众教育、医疗问题,深入安置点挂牌督战查漏补缺。8月,全省易地扶贫搬迁挂牌督战7个医疗配建项目全部建成投用,96个教育配建项目顺利开学。

瓮安县教育局教育科科长、广州海珠小学(瓮安五小)校长沈佐韦向记者介绍:“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真正让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子女,搬得来,住得好,入学得到优质的教育保障。

织金县羊城中学初三学生李家飞说她想好好学习考上大学,来到这个学校之后,她觉得离这个梦想又近了一步。

截至目前,贵州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100%实现教育配套设施全覆盖,没有一个搬迁子女失学辍学;100%实现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1万人以上集中安置区街道办事处100%建立、200个3000人以上集中安置区警务室和842个集中安置区综合服务中心全部设立;有党员的集中安置区100%设立了基层党组织,实现党的基层组织全覆盖。搬迁劳动力家庭一户一人以上就业率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