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货出山”——“95后”司机的“带货日记”

新华网客户端 | 2020-11-23 11:11

年轻的货车司机兰兴州(右)和骆礼铭(左)是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龙县的两名货运新兵,22岁的兰兴州跑车两年,21岁的骆礼铭才投身货运行业两个多月。得益于颇具规模的食用菌产业,安龙当地的货运行业日渐兴旺,兰兴州和骆礼铭父辈年纪轻轻就外出务工的命运在他们这一代被改写。

11月21日,骆礼铭接到一单任务:从安龙运送10吨鲜香菇到贵阳。为了赶时间,骆礼铭一早就赶到安龙县食用菌产业园的一家企业,并帮助厂家装货。

小小的香菇改变了当地很多人的生活,从种植到分拣,从深加工到物流,每个环节都有人受益,骆礼铭无疑也是其中一份子。

企业的生产车间内,几十位工人正在分拣处理刚采收的鲜香菇,她们大部分都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一天的收入在80元左右。

由于不熟悉路况,骆礼铭喊来了要好的兰兴州搭档跑这一趟,货装完,“兄弟”俩准备发车,这次的货物装了满满一车厢,足足有10吨重。

出发前,骆礼铭和兰兴州钻进车底,为车辆做最后一次“体检”。

上车出发,这次的目的地是贵阳农产品物流园,路程300余公里,骆礼铭预计车程5个多小时。

货车驶出工厂。这家工厂是安龙县食用菌生产龙头企业,直接或间接解决了当地近3000人的就业。兰兴州和骆礼铭的很大一部分订单也都来自这家工厂。

骆礼铭驾驶的货车经过食用菌产业园。安龙县近年来利用气候、生态资源优势,以食用菌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支柱农业产业,全县的食用菌种植面积达到了3.6万亩。

骆礼铭还是一名货车司机新手,一上路表情就凝重起来。他反复观察后视镜,不停换挡显得有些局促。

中午12点,“兄弟”俩找个加水站为货车加水,并一人点了一碗米粉当中午饭。粉、面、炒饭是货车司机在路上最常选择的几样食物。

简单的午饭后,兰兴州接力接下来的路程。“兄弟”俩年龄相仿,性格投缘,相处得十分融洽,“老司机”兰兴州一路上不停给骆礼铭传授驾驶经验。

山路难行,经过一段数公里的长爬坡之后,货车突发故障“罢工”了。两人折腾1个多小时,才让车子重新上路。

贵州近年来大力发展以茶叶、食用菌、蔬菜、水果等为代表的12大农业特色产业,冷链运输车辆在货运行业的占比随即大幅增长,这一变化也有效助推了“黔货出山”。

晚上7点,“兄弟”俩终于达到了目的地——贵阳农产品物流园的食用菌交易区,这是贵州目前最大的食用菌交易专门市场。

骆礼铭引导兰兴州将车停到货主的冷库门口,以方便下货。

货主安排的工人开始下货。据货主介绍,这一车10吨的鲜香菇接下来将被分销往贵州的各个市、州以及几个周边的省份,如果市场平稳的话,3天就可以销售完。

一边在忙着下货,骆礼铭和兰兴州也抓紧用手机在线上车货匹配平台寻找回程的货物。他们说,如果当晚找到就当晚回,如果第二天找到就在车上睡一晚再回。

骆礼铭的理想是当一名飞机修理工,兰兴州盼着有一天送货去新疆和西藏。“货车兄弟”这样的新生代司机有着和老一辈不同的职业规划和生活态度。他们很独特,但他们仍然和父辈一样,用辛劳汗水,维系着物资和商品的正常流转,并在这个过程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