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向标 | 《拆弹专家2》:且看且珍惜
《拆弹专家2》
得分7.4分
1.风间隼9分
影评人。
“投之死地而幸存,陷之绝境而复生”。30年过去,华语电影终于出现了一部超越林岭东的《圣战风云》的反恐片(对我而言这意味着超越了诺兰以及全世界除了《盗日者》之外的同题材电影)。
香港作为一座尚未遭遇恐怖袭击的“伤城”恰好可以相对中立地审视这一议题。正看是个好人误入歧途找回天良大破乱党的故事,反看则是忠良受辱逼上梁山最后看在恋人面子上放这世界一马的反社会传奇。白衣白头的谢君豪与黑衣华仔对撞坠海的一刹那,“兄弟情”是真是假已不重要,冲天的水柱是一腔怒火对不公制度的怒吼,完爆那啥《黑暗骑士崛起》。
“失忆者颠覆自己策划的阴谋”翻新烂桥,争相重塑个人记忆的警匪无分正邪。华仔的表演终于不再是电影的短板,做作的肢体语言恰好符合人物偏执的性格之外,眼神里糅合了受伤、愤懑和隐忍的复杂性。如此杰作,细节上的瑕疵不值一提,且看且珍惜。
2.西帕克8分
影评人。
无论从叙事还是场面都是对第一集的全面超越。没想到邱礼涛竟然还藏有如此大的潜能,实在太稳。
爆炸追逐层层递进,在“谍影重重”和“反恐24小时”间无缝切换,既是身份迷局,也是爆炸大片。每一次回述,刘德华都经历一次身份的错位,善与恶都潜藏在这个角色的内心之中。天使与魔鬼,争夺一个灵魂,是最贴切的香港当代寓言。
3.闵思嘉8分
影评人。
这是一部关于愤怒的影片,邱礼涛在里面埋了太多私货了,机场、黑口罩、大桥,种种构成的都是当下香港的现状。
而刘德华饰演的角色,让这部拆弹片重回港片最经典的“无间道式”的叙事,这也是邱礼涛电影中反复讨论的身份问题。那句“用完即弃”真狠。
4.王昕8分
电影研究者。
开场就演示核爆、炸死猫,短短两小时将“9·11”后的全球反恐意识形态、福岛“3·11”后的新一轮核恐惧、依托于暗网和社交媒体的新型恐怖主义、修例风波后的香港情势一网打尽,《拆弹专家2》无疑是本年度最具野心的华语电影。
在极速推进的节奏和“枪枪到肉”的感官强度外,该片还是“谍影重重”式香港身份表述的进一步发展。“信我你就是警察,不信我你就是恐怖分子”,刘德华陷入的怪诞的量子态身份,既是通过倪妮、刘青云的观测得以最终确定的(倪妮植入的虚假记忆,刘青云最后把炸桥的权力/信任赋予了他),也借重于刘德华形象在香港电影系统中的“好人”印痕。
最终,策划者以炸断青马大桥的惨烈,阻止并葬埋了自己(对所谓“揽炒”的否决),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机场得到保全(无法“用后即弃”的部分),核辐射被海水稀释,浪潮却依然掀翻货轮、冲击海岸。
这个颇有意味的结尾(无法被完全消除的愤怒潮水),和主角两种身份的“短路”(拆弹专家—炸弹专家,警察—恐怖分子),无疑表述着问题依然严峻。而电影所试图打开的对话、引发的思考,也许就是拆除绑在社会身上炸弹的一小步。
5.胡续冬8分
诗人,译者,随笔作家,执教于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以观看这部愤怒引爆一切的片子来结束这个憋屈的2020年再合适不过了。失忆、身份的焦虑与反转的确是类型片的常规套路,但是结合当下的语境、结合邱礼涛一以贯之的立场来看这些“套路”,就会发现它们几乎是在打着套路反套路。
无论是资本还是合拍机制,都无法把邱礼涛改造成一个简单的商业片导演。毕竟,曾经的cult帝修为再佐以岭南大学文化研究博士学位的功力,拍什么都能努力做到手中有摄像机,脑中有大能量。
6.奇爱博士8分
电影学者、影评人。
过往创作者往往会设置一个空间(比如胡金铨的客栈、美国科幻电影里的飞船、《利刃出鞘》中的house等等)去指涉影射一个国家或社会。而在邱礼涛这部电影里,刘德华的身体就是城市本身的巨大隐喻——失去了肢体,却如《独臂刀》般炼成神功,正邪难辨的英雄更加强大,最终守护整个城市免于玉石俱焚。2020年末看得人心惊肉跳。
7.独孤岛主7分
电影文化研究者,选片人。
可以与《香港爱情故事》对照观看的文本,以一侧面极致默写爱恨都市。
8.LOOK7分
影评人,电影研究者。
个体面对制度的不合理,在正常渠道抗议无果的情况下,选择了激进的抗争方式。事态愈演愈烈,发展至最后为免玉石俱焚,接受妥协(选了红线),但双方沟通的渠道已经被毁(青马大桥被炸),要找回失落的情感记忆几无可能。影片要表达的这层核心意思,对港人来说应不难体会。
9.杨时旸7分
中国新闻周刊主笔。
大场面一流,情节设计和反转也基本是商业片教科书级别,更何况还有一些导演努力不太外露的个人作者性趣味。
探讨善恶的游走,探讨所谓“好人”与“坏人”的界限,在内心神魔交战中确立和呈现“人”。如果说有哪些遗憾,除了有些对白过于尴尬之外,整体节奏上可能过于在乎迅猛地推进,而留白过少了。
10.悉尼卡通7分
编剧。
邱礼涛俨然香港三池崇史,都是早先量大口重手活儿好,烂兮兮的盘子里还能塞个人表达,现在华丽转身,导正经制作也有板有眼,依然能放个人表达,仿佛变的只是预算,不变的是他。这片相当有意思。
11.谭政7分
电影学者,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研究员,策展人。
影片的制作层面非常不错,光从医院逃离、街道追逐的戏便能呈现导演的功力不俗。
剧作方面长在信息量丰富,且善于藏拙,所谓藏拙便是拆弹专家成为恐怖分子其实让人有些难以信服,一个角色的人性由善向恶180度的反转得有特别精巧的设置才能支撑得住。
所以影片略去不表,靠跳跃闪回技巧性地劝服观众。如果设计他被迫或无心犯罪,人物会更丰实。恐怖袭击的设计和破解较有新意,危机四伏,节奏紧凑,也让观众没时间去回味人物设置的不足,而去接受视觉的冲击。
12.耳朵7分
“奇爱博士讲电影”责任主编,独立戏剧人。
港片叙事逻辑紧紧围绕两个问题,我是谁?你是谁的人?邱礼涛真的人狠话不多,也很好地结合了眼下很多状况,做出类型叙事展现。
13.赛人6分
影评人。
这是疫情之年最好的一部华语电影,同时,你也可以把片中的核弹理解为一场疫情。而残缺的肢体与残缺的记忆所共同完成的拯救大举,在猛烈的视听洗礼之下,让我们对仍处现代进行时的当下,会有一些更为多元的思考。
14.黄文杰6分
高校教师。
这可能是一出让香港对立两派都满意的政治寓言,因为它借助潘乘风这个多次反转的灰色人物,既批判、劝诫了不负责任的官僚体系(甚至直白激烈地嘲讽了所谓“招安”),又表达了痛改前非的放下与归依。
我也相信邱礼涛可能会因为该片对当下港人心态的影射和对动作场面的调度处理,拿下金像奖最佳导演奖,而刘德华也可能再封影帝。
但它不会让真正的港片影迷满意,因为失忆梗用得实在新意欠奉,该片的人物设定和故事设置与陈德森1999年的《紫雨风暴》惊人雷同。前年模仿《非常嫌疑犯》的《无双》和今年的《拆2》受到追捧,并没有改变港片在剧作上不思进取、投机取巧的拿来态度,只能说旧习难改。
《明天你是否依然爱我》
评分不足5人,不计平均分
1.西帕克6分
影评人。
圣诞节的应景之作。一天失忆的设定,让整个冲突几乎发生在20小时内,也提出了不太一样的人生问题——如果只能和你爱的人相处一天,那你会选择如何度过?如果你被四年前的自己上身,会满意现在的状态吗?
2.风间隼4分
影评人。
芬兰风情也缓不过来的“IT男勇当接盘侠残酷物语”啊。节奏慢到我以为画面被冻住了,李鸿其的口吃不叫“木讷”叫做“读碟不畅”,这真是拍给年轻人看的吗?我还以为是最美不过夕阳红——或者应该叫“极光绿”。
《心灵奇旅》
得分7.4分
1.耳朵9分
“奇爱博士讲电影”责任主编,独立戏剧人。
皮克斯这套叙事模式还是非常高级,把深层次的哲学、心理学转化为一种可理解、可普及的合家欢故事。整个故事非常简单,但简单里暗藏高深的剧作技巧。有目标的人生,没有目标的人生,向死而生或是向生而死,最终人要先认清自己、接受自己,才能好好生活。
2.西帕克8分
影评人。
《心灵奇旅》虽然有奇幻和高概念的外壳,但内在无疑是一部纽约电影。是关于大城市的故事,它充斥着城市的喧闹和喇叭声,又带你从另一个角度体验城市的美好。理发店、披萨、百吉饼、路边的歌手、拥挤的地铁,甚至公园中的那一片落叶,我们习以为常,甚至已经厌倦的东西,换个角度在电影中出现,便会有魔力般变得如此美好。
它可以具体到某个路口、某个街角,和你居住在其中的体验如此相似和真实。这样的感受,在伍迪·艾伦的作品里有,但在动画里却很少出现。当动画可以再造任何场景时,皮克斯怀念的却是一个真实的纽约,这才是情怀吧。也不禁让人想到,我们是否也有上海城市电影或者北京城市电影呢?目前来看,唯一比较接近的,就只有《春风沉醉的夜晚》里的南京吧。
3.汽车大师8分
电影撰稿人。
讲一个活在当下、知足常乐的故事,在大制作电影里算得一股清流了,那段醍醐灌顶的蒙太奇意境,无疑是皮克斯历史最佳。过程免不了迪士尼合家欢动画组合套路,但这层天花板与其说是皮克斯的,不如说是好莱坞工业体系、商业法则的。因为疫情推迟到了圣诞档,冥冥中与《生活多美好》遥相呼应,电影世界依然美好。
4.风间隼8分
影评人。
一个心怀梦想不肯去死的乐手,一个拒绝出生气死无数导师的婴灵,难为编剧团队想出这么棒的人物组合,化合出种种爆棚笑料。把“出神”具象化为灵界一处无法之地也是神来之笔。
可惜的是比同样探讨人内心和灵魂的《头脑特工队》和《寻梦环游记》少了些奇观段落,对生死的严肃思考降格成了“以梦想还是感受定义自我?”的身份问题。如果把22号爱上人生的过程以佛教“六根”“六尘”“一十八境”熏染成习的方式展现出来就好了,可惜推崇热闹动感的美国动画显然不会走那条路。
5.王昕8分
电影研究者。
虽然片名叫“灵魂”(Soul),设定了和肉身分离的灵魂世界(生之来处与归途),但实际上是以先分离再代入的方式,创造了一束让日常重新陌生的目光,使故事更好地聚焦于身体、经验、感知、活着(alive)。
观众得以从“追逐成功、寻找意义”的乏味模式中解放出来,回到对一阵风、一片叶、一颗糖的相遇,回到生命之初、每时每刻都是崭新的,“生而又生”的新鲜体验中。这也是那个“欲辨已忘言”的老真义:打篮球不是为了得分,爵士乐不是为了掌声,降生不是因为有天赋,人生不是为了成功,看电影不是为了懂“道理”。
6.伯樵6分
影评人。
技术已臻化境,可惜故事内核是个24K纯心灵鸡汤……与《头脑特工队》那种把观众当成人的“教化”没法比~结果就是太工整。
7.赛人5分
影评人。
作为一部3D电影,有趣的地方是灵魂学院的导师们,都是以一维的形象出现,即使它们到了人间,也是这样的面貌。最大的遗撼是那个不想为人的精灵,只看到人间的乐子,而地铁上的一声怒吼是不方便了解人间的全部的。
这还是一部皮克斯“能力范围”之内的过于甜美的电影,它只能采取报喜不报忧的策略。同时,这也是部疑似反说教的电影,到头来,还是落入说教的窠臼。但我还是喜欢它说教的那一部分,梦想和成功都是人生的装饰品,人生的真义只有一个,那就是活一天是一天。
《晴雅集》
得分3.8分
1.杨时旸6分
中国新闻周刊主笔。
这绝不是烂片,前半部分甚至还有些惊喜。无论是悬疑气氛的分寸,还是人物角色的表演拿捏,都呈现得不错。只是到了祸蛇出天都那段所谓的高潮时,反而才开始滑坡,但在这样类型的电影里,也绝对超过及格线了。
值得一提的是,几个主角的表演都很堪玩味,要知道,这类电影其实在表演上是很容易抹除一切细节,变得僵化的,但这一次每个角色都能看出在极其微小的细节上的自觉和打磨。
2.奇爱博士6分
电影学者、影评人。
客观地说,依托较为有力的服化道摄录美配乐班底,整体制作的技术水平有目共睹,比郭敬明过去的电影有进步,钱花在了能看到的地方。
骨子里,还是导演个人精神欲望在电影世界中的投射,就像是高潮打斗时对男性身体的准CG化形塑,同过往一以贯之,也算得上是一种个性风格的坚持,当然观众接不接受就见仁见智了——整部电影在视觉呈现和动作设计上,有融合了《妖猫传》《狄仁杰》系列甚至漫威《奇异博士》的近似感,但如一些网络言论将此扣上“抄袭”的帽子,也明显过度。可以想像,未来在跨界进行电影创作的进程中,“郭敬明”这三个字注定继续同争议与进化如影随形。
3.耳朵4分
“奇爱博士讲电影”责任主编,独立戏剧人。
看得出特效花钱了,真金白银的感觉。但是问题在于空间的挤逼,也许是因为主故事选择暴风雪山庄式侦探套路,导致空间也展不开。没有空间奇观,剧情自己也就局限性更明显。
4.路西法尔3分
文艺学博士。
你还在奇怪为什么演员看起来都跟机器人一样吗?因为他们演的本来就是一群机器人呀!郭敬明写的爱情其实就是“机器人三大定律”的逆练版。定律一:机器人要保护自己的CP。定律二:机器人可以保护自己,但不得与定律一相冲突。定律三: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但不得与定律一、定律二相冲突。反派根本就是一台因为逻辑悖论而暴走的机器人好吧!难看程度和《妖猫传》差不多吧。
5.闵思嘉2分
影评人。
犹如郭敬明后宫大赏,公主女皇之间的关系,简直就是把武则天和太平公主揉在一起写,最后生出一个“阳具”,给了一个男式神,大家在巨蛇身上裸身打斗,也太阳具崇拜了吧……
6.赛人2分
影评人。
只有面孔,而无神情。只有情绪,而无情感。当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的时候,你要做好为一切而感动的准备。而全片最有意思的一点,永生并不是件令人向往的事情,你终有活得不耐烦的一天。它的命题只有一个,那就是厌倦,先被别人厌倦,然后被自己厌倦。让我们期待这样的时日能早一点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