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种树?这是最好的答案!

新华网 | 2019-03-12 09:39

新鲜、朝气
生机勃勃
......
这是绿色
给人的感觉

说到绿色
人们会想到
春回大地时
那雀跃而生的嫩芽
......

炎炎夏日里
那遮云蔽日的大树
......

大自然的气息
扑面而来

今天
我们迎来了
植树节

1979年2月
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
根据国务院的提议
通过了将3月12日
定为我国植树节的决议

植树节
各地的人们
举起锄头、拿着铁锹
挖坑、种苗、培土、浇水
......

小朋友们举起铁锹,架势不输大人们。新华网发 陈雪莹 摄

一株株树苗安了家
星星点点的绿
不断地汇聚、壮大
那是生命的颜色
在生发、流淌

3月7日,造林队员在河北省内丘县柳林镇小杨庄村挖掘树坑。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说起来简单
但做起来
实在不易

你还记得吗
不久前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
在一条推特中欣喜表示
过去20年中
世界变得越来越"绿色"了

NASA推特截图

卫星资料显示
仅中国一个国家的植被增加量
便占到过去17年里
全球植被总增加量的至少25%

一时间
让全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

退耕还林
陡坡地治理
建造防沙林
沙漠变绿洲
......

那抹绿色的背后
是吃得了苦的坚持
和不服输的倔强

治沙斗土,不懈努力

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
融入了多少人的血汗泪

这其中就包括
"治沙英雄"殷玉珍

殷玉珍在自家的小米地里留影,身后的大树都是她一手栽培起来的(2014年6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宁可种树累死,也不能让风沙欺负死!"

从最初600多棵树苗到
只活下来几十棵
从浩瀚黄沙到7万亩绿海
在荒无人烟的毛乌素
无数次跌倒又爬起的她
留下了这抹来之不易的绿

三代接力,绿色奇迹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沙起好荒凉"
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塞罕坝

塞罕坝机械林场工人在石质阳坡上造林(2016年4月13日摄)。新华社发

就在这样恶劣的自然条件下
三代人,几十年
用超乎想象的牺牲和意志
还清百年间历史欠下的生态账

这是2018年7月28日拍摄的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晨景(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发 刘满仓 摄

昔日人迹罕至、飞鸟不栖的荒原
如今已变成百万亩人工林海
每年为京津地区
涵养水源、净化水质2.3亿多立方米
释放氧气57万多吨
成为守卫京津的重要生态屏障

 2018年7月28日拍摄的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景色。 新华社发 陈晓东 摄

征战"沙场",传递绿色

从1996年起
征"沙场"绿荒山
自费投入200多万元
坚持在家乡种树二十多年

黄生红扛着铁锹在湟中县田家镇一处植树点行走(2018年5月3日摄)

"种树大王"黄生红
植下的400多万株树
100多万株在荒山上扎下了根
山坡上绿树成荫,郁郁葱葱

我们身边还有些人
他们没有艰巨的任务在身
但依然为了改善生态环境
守护着那抹绿色

 

 新华社发 刘沛然 摄

那抹绿色的背后
是对自然的敬畏
是为子孙后代造福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治沙英雄们
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绿色奇迹
而每年植树的我们
也在为更多的绿色
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如果要问
为什么要种树?

 或许
当我们种下绿色
也便种下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