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贵州师范大学图书馆开展“诚润书途”活动
10月10日,贵州师范大学图书馆“中华传统文化小黑板”项目组精心策划的“诚润书途”主题活动走进法学院,与该院师生共赴“诚信之约”。
活动以推动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图书馆培育的四位学生讲解员以汉字、成语、诗文、典故为载体,结合传统文化的发展进行讲解,让诚信文化浸润师生心灵。

讲解员李丹慈以“诚、信、诺、忠、谅”5字为例,从汉字演变入手,结合甲骨文、金文形态,分析造字逻辑与内涵变迁。她介绍,“诚”字本义“真实无妄”,《中庸》中“诚者天之道”将其升华为哲学概念;“信”字由“人”“言”组成,核心是“言行一致”。“汉字是活化石,诚信早融入民族血脉。”她的讲解让师生读懂了汉字中深藏的中华文化基因密码。

讲解员何叶通过正反成语故事展开分享。她以“一诺千金”“约法三章”讲诚信价值,用“食言而肥”“背信弃义”说失信危害,尤其详解“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的典故,彰显古人对诚信的推崇。同时,她结合大学生考试诚信、履约等现实案例进行讨论,引发了在场学生的强烈共鸣。

汉语言文学专业背景的图书馆讲解员蔺红如,从图书馆馆藏经典中提炼诚信主题素材。她引用《论语》“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原文,结合馆内藏书中 “孔子困于陈蔡仍守信念”的记载,阐释诚信为立身之本;又以《资治通鉴》中 “商鞅徙木立信”的文献内容为依托,指出“诚信是治国凝民心的基石”,让馆藏典籍成为传递诚信智慧的桥梁。

李亚飞则整合馆内古今文献案例,串联起六则跨越时空的诚信故事。从春秋季札“挂剑徐君墓”的古籍记载,到毛主席“借书必还”的文献史料;从周幽王 “烽火戏诸侯”的亡国教训,到现代学者以诚立业的学术诚信,她通过文献片段与故事讲解相结合,让师生感受诚信精神的传承。“图书馆希望通过这些文献背后的故事,让诚信成为师生的内在自觉。”她的总结获得全场认可。

活动尾声,嘉宾与师生通过情景模拟,就“善意谎言”“利益与诚信冲突” 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此次活动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让诚信文化浸润校园,为师生上了一堂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通识课。

作为校园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贵州师范大学图书馆以“中华传统文化小黑板”项目为抓手,尝试将典籍资源转化为鲜活的文化活动。“诚润书途”活动进入法学院,则是图书馆延伸服务触角、传递文化力量的一次生动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