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长篇介绍:湄潭的前世今生! 你了解过吗?

文明贵州 | 2021-02-28 00:25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大型纪录片《中国影像方志》第135集《贵州湄潭篇》,时长约40分钟。《贵州湄潭篇》分别通过引言、地名计、红色记、西迁记、诗社记、茶场记、当代记、后记等几部分内容,以影像方式长篇讲述了湄潭的历史变迁、文化融合与传承、经济社会发展等前世今生。

据了解,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中国影像方志》从中华文明的角度解读地方志、从地方志的角度彰显中华文明,用影像记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用镜头见证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图片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蒹葭》中的这几句诗,构建了一个优美的爱情境遇。一个 “湄”字,渲染出一种水草交接,似水非岸的空灵意象。

图片

水边为湄,聚水成潭。湄潭,因湄江水蜿蜒逶迤,随处可见盈盈不知其深的潭水而得美名。

1945年,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李约瑟博士曾说:“在遵义之东75千米的湄潭,不仅有世界第一流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有世界一流数学家陈建功、苏步青;还有世界第一流的原子能物理学家卢鹤绂、王淦昌,他们是中国科学的希望。”

李约瑟这番言论让湄潭这座名不见经传的贵州小城,聚拢了世人好奇和惊叹的目光。

浙大重生的起点

在浙江大学校史馆中,湄潭被定义为其步入黄金时代的起点。而漫步在湄潭县城,也总能看到很多与浙江大学相关的印记。

1937年,日本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

图片浙江大学西迁历史陈列馆

为了躲避日寇的炮火,当年11月11日,国立浙江大学师生在校长竺可桢的带领下,被迫开始了西迁。浙大先后在浙江建德、江西吉安、泰和辗转,并于1938年10月到达广西宜山。短短几个月后,宜山遭到敌机的猛烈空袭,将浙大师生再一次置于炮火的威胁之下。

当此国难,时任湄潭县县长的江苏人严溥泉,深知一个国家的强大离不开民族的振兴,而其根基,在于教育。他在听闻浙大的困境之后,严溥泉立刻给竺可桢写信,表达了倾尽全县之力接纳浙大师生的强烈愿望。

图片浙江大学西迁历史陈列馆

图片湄潭县城全景图

竺可桢收到了严溥泉一封接一封的来信,信中不仅流溢着一县之长热忱地邀请,更是附有严溥泉亲自绘制的湄潭县城全景图,并将校舍之用的287间房屋逐一标出。

竺可桢被严溥泉的挚诚所打动。

1939年6月,他带领浙大师生涉水跋山、苦渡难关,最终迁校至湄潭县。

这次成功的迁校,扶浙大之将倾,保文化之根脉,同时也改写了湄潭这座小城的发展轨迹。

在迁至湄潭的7年里,这些怀揣着救亡图存梦想的浙大师生们,取得了傲人的学术成就。

图片图片

中国核物理学家王淦昌 、卢鹤绂、李政道、程开甲,国际遗传学家谈家桢、数学家苏步青等蜚声中外的科学巨擘,他们学术和事业的发轫与起航,都离不开湄潭山水的滋养。

现今,距浙大西迁,已经过去了80年。

图片图片

如今的湄潭已不再是那个偏远贫弱的小县城,浙大也早已成为中国的一流大学。但这段跨越1500千米的情缘早已融入两地人的血液,一代民族困境中求发展的奋斗精神,也在后代们口传身教中发扬光大。

中国现代茶叶从这里启航

“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

“茶圣”陆羽,一生嗜茶,品茶无数,即便如此,仍然给了贵州茶“其味极佳”的盛赞。

图片

经考证,陆羽提到的夷州、播州,正是今天湄潭的所在地。

湄潭便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区之一。

国茶产区不计其数,为什么湄潭成为了茶树育种的宝库呢?这要从那个血与火的年代讲起。

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发展战时经济,壮大我方实力。茶叶,肩负起了换购枪支弹药、支持抗战的特殊使命。于是,增加茶叶产量,提高生产效率便成为了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

当时中国顶级的茶叶专家张天福、李联标等人,经过多方的调研,纷纷把目光投向了湄潭。

图片

1940年2月,就在浙大西迁至湄潭几个月后,湄潭再一次接纳了一个国家级的科研学术机构——中央实验茶场。

中国现代茶叶乘风破浪,由此扬帆起航。

从1940年到1944年,在战火纷飞的困难时期,全国各茶区的优良茶树种子纷纷汇集于湄潭。

茶场的科研人员们将这些品种资源分门别类播种、观察,并不断进行杂交实验。

图片

经过十多年的研究,在20世纪五十年代,一款湄潭本土茶树品种改良成功。茶树的环境适应性、抗病性更强,产量更大。

图片

用这款改良茶树制作而成的本土红茶,黔红正式出品,很快就成为西南地区出口创收的主力。

一杯茶,融合了环境、技术、人才,以及文化与传承,也构成了湄潭以茶兴县的天时、地利与人和。

图片

现代化茶产业的金饭碗被湄潭人牢牢地捧在手里,老一辈茶人筚路蓝缕的奋斗精神被继承和发扬。

今天的湄潭不负往昔荣光,跃升为中国茶产量最大的县之一。

图片

漫山遍野的美丽茶园,正孕育着湄潭更加美好的未来。

图片

兼容并蓄,湄潭人留住了国立浙江大学和中央实验茶场,在战时为科教文化、抗战力量壮大提供了养料,蓬勃了几多生机,输送了不竭动力。

图片

湄潭人的足迹,写下了一部敞开胸襟,吸留外来文化,兼揽天下而并行的历史。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