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拉开维新变法序幕!

2020-05-02 10:02


1895年5月2日的北京。这一天,以康有为为首的几百名举人聚集在都察院请递“万言书”,史称“公车上书”。那么,“万言书”上到底写了什么内容?举人们又为什么会聚集在都察院呢?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于1895年4月17日签订了《马关条约》。此时,乙未科进士正在北京考完会试,等待发榜,不料等来的却是《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辽东、赔款白银二亿两的噩耗。他们义愤填膺,举国愤怒。

于是,康有为与梁启超奔走于京城,号召各地学子联名上书拒和。但是,各省联名上书都没有下落,因此康有为决定亲自写文,联合十八省举人一起上书。康有为经过一天两夜的奋笔疾书,写成了一份长达一万八千多字的“万言书”。他在“万言书”中提出了“迁都、变法、练兵、拒和”等主张,并强调以变法为首要。他明确喊出“筹自强之策,计万世之安,非变通旧法,无以为治”的口号。

1895年5月2日,以康有为为代表的学子与数千市民,为力挽狂澜挽救中国,聚集在都察院呈递万言书。大家纷纷举起“还我台湾”的旗帜,喊出“拒绝合约,变法强国”的口号。这一事件被称作“公车上书”。

虽然这次上书最后以失败告终,但是它拉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唤醒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救亡图存的热情,也标志着酝酿多年的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潮已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奠定了康有为在维新运动中的领袖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