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享空间·叙谈录|没吃过火锅的冬天,根本不完整!

贵州广播电视台故事之声 | 2023-01-18 15:48

中国人吃饭,向来讲究一个时令。

作为注重“不时不食”的美食大国,要是说到冬日必不可少的美食,相信各位脑海里第一个浮现出的,肯定是火锅。窗外是凛冽的寒风,屋内,锅子咕嘟咕嘟地氤氲着热气,各种美味的食材摆满了桌子,亲朋好友欢聚一堂……

老舍曾说,吃是考察中国社会的一个可贵窗口。在中国,可能没有什么饮食比火锅更能体现这片大地上人们骨子里的性情。

一张桌上众口难调,火锅是最具包容性的选择。大家围着桌子坐下,在热气腾腾的锅前谈笑风生,又能将各自喜爱的食材下锅,各取所需。这种和而不同,将东方人的社交哲学体现得淋漓尽致。

无论是东三省的猪肉酸菜锅、北京的涮羊肉、川渝的麻辣火锅、云南的菌子火锅、贵州的酸汤火锅还是潮汕的牛肉锅......

在中国形形色色的饮食文化里,“火锅”并非家常必备菜肴,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美食元素。

热火朝天吃个痛痛快快是他它最好的阐释。烟雾缭绕中,浮现的是火红、欢聚的人情味和人生百态。

当然,对火锅的这份痴迷,并非当代人的专属情结。自古就有不少名流文豪、帝王将相对火锅痴迷不已。

每一餐火锅都是一段故事,最早的火锅,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那时的陶制“火锅”虽然简陋,但人们已经具备了对“火”和“同火而食”的认知。“共食”的形式给了劳作一天的人们带来了安全感与慰藉。

而中国第一个将单口锅改良成“鸳鸯锅”的人,不是平民百姓,而是西汉江都王刘非。

在江苏大云山西汉墓中,曾出土了一件“分格鼎”。一口鼎分割成若干个空间,将不同味道分格开来。江都王刘非的这一发明,可以说是“鸳鸯锅”和“九宫格”的前身了。

而江浙一带流行的“菊花暖锅”吃法,据说则是陶渊明首创的。

每到秋天,陶渊明便“采菊东篱下”,某一年,他突发奇想——将这些菊花花瓣采摘下来洗干净,撒入锅中,味道肯定不错。

一试之后,果然惊艳,于是菊花锅的做法便流传下来。到了清代,菊花锅还被慈禧太后列入冬季御膳中,和切成薄片的鱼肉或鸡肉一同涮。

火锅在清宫中称为“热锅”,乾隆就是个不折不扣的火锅迷,几乎餐餐不落火锅。据乾隆的御膳记录显示,一个月内共记载了各类火锅23种,有鸡鸭锅、全羊、黄羊肉、鹿肉、豆腐、蔬菜等类型各异的火锅。

连乾隆下江南,当地官员都知道他的嗜好,纷纷投其所好准备各种锅食。在嘉庆元年的“千叟宴”上,头道菜就是火锅,1550个冒着热气的锅被端上桌,可谓是历史上最盛大的火锅宴席。

说火锅,必定绕不开川渝。川渝火锅的形成,和地理环境紧密相关。

成都平原,当地人称“川西坝子”,水系发达,当时的货物运输主要靠船运,在码头的工人和船工,为了充饥和驱寒,会几个人围一瓦罐,里面盛入汤,再加上辣椒、花椒祛湿,烧开后投入菜涮食。

“菜当三分粮、辣椒当衣裳”是川渝火锅起源时的状态。船工们发现的这种吃法,方便美味,于是,就这么慢慢流传开来,家喻户晓。

其实严格来说,重庆火锅和四川火锅还是有些区别的。最大的区别还是底料的油水比例,重庆火锅中油的比例较高,多用牛油。成都火锅则用清油的多一些,也会加入其他香料来增加风味。

在蘸料上,成都火锅的蘸料比较丰富,会加入香菜、葱花和耗油,而重庆火锅基本上是芝麻油和蒜末,俗称油碟。

热气腾腾一口锅,能将原料的新鲜和汤料的入味发挥的淋漓尽致。吃火锅时的那股酣畅爽利的气质,仿佛也融入进了川人的骨血中。

火锅,两个字,简简单单,却透着烟火气。历历事物被镌刻在城市的街巷角落、楼房砖瓦,也被记录在一口小小的火锅里。

每个人都有自己关于火锅的独家记忆,它是一种特色饮食,是一种烹饪手法,同时也是一种与别人、与自己相处的绝佳方式。

文本参考:中信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