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谈/TIME | 新茶上市·清明节将至,还没有买到明前茶的你着急了吗?
“新茶上市”,是不是让爱茶的你蠢蠢欲动,迫不及待想要来一口春天的味道呢?只是,着急买新茶的我们,到底该不该贪“新”呢?茶谈/time专栏从本周起将推出“新茶上市”特别版块,从购买春茶的误区和存在的疑惑入手,结合春茶上市的实时动态,分5期详细教您品春茶、挑春茶。
还有5天就到清明节了,这不仅意味着我们终于迎来了复工复产后的第一个小长假,也意味着一年中,这场热闹的“明前茶”大战即将落下帷幕。
不管是否每一个人都能确切知道“明前茶”是个什么概念,但诸如 “只有明前茶才是好茶”“茶我不懂,但买明前的就错不了”之类的想法确是由来已久,早已根植于你我心中。这不,连甄嬛娘娘和她的四郎都是“明前茶粉”呢。
而你,也是那个一定会赶在清明节前买到新茶人吗?
其实所谓“明前茶”,指的就是清明节前生产出来的茶叶。与此相类似的还有“雨前茶”,即谷雨节前生产的茶叶。虽然从茶叶生产时间上看起来,雨前茶更类似大家一种“退而求其次”的选择。不过长久以来,这两个词似乎就是春茶选购时的金科玉律,也是茶叶品质是否优异的绝对“分水岭”。
凡事就怕个“但是”!
中国茶区分布辽阔,茶品类丰富多样。“明前茶”和“雨前茶”再好,当以它们作为买茶时的判断依据时,也要小心这其中许多的“但是”。
明前茶好,但是要先看你买的是哪里的茶。
事实上,“明前”“雨前”的概念并不是全国通用的,它们仅是对江浙皖一带的茶区才有重要意义。这些茶区新茶上市一般会在3月中下旬,而这些茶区的气温一般在清明节过后迅速攀升。随着温度的升高和光照的增强,茶树芽叶长得快,内含物质积累变少,同时也会让茶中如酚类等含碳物质增加,导致茶叶苦涩感增强,因此茶的品质和明前比确实有一定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只有短短两三周甚至更短生命的“明前茶”确实显得很是珍贵。
但如果到西南茶区,那就是另一番景象了。比如在拥有700万亩茶园的贵州,新茶一般在3月上中旬就已经大量上市,部分产茶县甚至在2月就能喝上新茶了。要是南下到了海南,甚至都能喝着新茶等过年了。
再来到山东、河南、陕西等高纬度的江北茶区,则是连“明前茶”这样的概念都基本没有了。因为这些茶区春季气温回升慢,要等到清明节期间甚至清明过后才会有新茶上市。
所以,每年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当有人在执着地数着日子等待清明临近的同时,有人的新茶已经喝上大半个月甚至更久了。要不要关注“明前”的概念,关键看你打算买的是哪里的茶。
明前茶好,但是要先看你买的是什么茶。
待到春风佛过,茶芽萌动,茶树的芽叶便开始舒展、张开、长大。从一颗幼嫩的芽头,慢慢变成茁壮的一芽一叶、一芽二叶、一芽三叶……
这些便是制作不同茶叶的基础——茶青。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不同的茶青原料,主要反应的是茶树芽叶的成熟度、芽叶的比例和大小等情况。如果你认为:一芽一叶的茶青原料比一芽二叶的嫩,它做出来的茶一定比一芽二叶做出来更好,那显然是不合理的。因为用什么茶青,首先是明确的是要做什么茶。而这,也正是尽管一些茶区的茶树萌发得并不晚,但某些茶产品却依然无法赶上“明前茶”这趟快车的原因所在。
例如在贵州,在每年3月上中旬新茶就大量上市的情况下,有一款茶在明前茶大热的时节,却 “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这就是贵州“三绿一红”主要茶品牌其中的“一绿”——绿宝石。
绿宝石的外形宛若一颗颗中国传统服饰上的盘扣,带着些许或旗袍摇曳或粗布青衫的传统意味。这样的外形,非一芽二三叶的茶青原料是做不出来的。同时,因为原料成熟度足够,内含物质丰富,也成就了绿宝石丰富的香气滋味,以及耐冲泡的特性。所以,尽管茶树发芽得早,但一般情况下,每年也只有耐心到4月初时才能感受到绿宝石的美。不过偶尔遇到如今年这样,春季温度回升较快的年份,在3月末尾的这几天,也可以品味到它。
再比如,很多人既熟悉又陌生的六(lù)安瓜片。作为无芽无梗,仅由单片叶制成的茶代表,六安瓜片需要待茶树新稍生长至一芽二三叶后,将第二、三叶的叶片单独剥离下来才可制作。因此要喝上六安瓜片,更是要等到4月中旬以后咯。
以上,我们都还只是围绕在绿茶的范围里进行讨论。延伸到六大茶类上来说,“明前”“雨前”茶也主要指的是部分绿茶、黄茶,少量红茶、白茶等,而乌龙茶、黑茶类则基本不存在这些概念了。
所以,买茶时可没必要“一刀切”,完全以“是不是明前茶”作为唯一依据。而且,一年之中不管明前还是明后,在随着时间不断推移的过程里,我们总有好茶喝,不也是一件挺美的事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