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小区展新颜 百姓住得更舒心

人民日报 | 2022-10-18 16:15

9月9日,贵州省仁怀市一老旧小区正在加装电梯。陈 勇摄(人民视觉)

住房是民生之要。随着中国城镇化率的提高,城镇百姓不仅需要“安居”,更希望“乐居”。

2019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强城市更新和存量住房改造提升,做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2020年7月,国办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到“十四五”期末,结合各地实际,力争基本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需改造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任务。

这十年,是我国城市人居环境大幅改善的十年。全国累计开工改造老旧小区16.3万个,惠及居民超过2800万户。

这一重大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首先要解决百姓的“急难愁盼”问题,“哪里不行改哪里、缺什么补什么”。

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白沙洲街道东马佳园小区是一个建成30多年的老小区,公共设施配套不够完善。小区居民李宗普记得,以前小区里连路灯都没有,排水设施也设计得不合理,“一下雨,泥水都漫进楼道里”。

2021年,望城区将该小区纳入老旧小区改造计划,拆除违建,全方位规划地下管网、停车空间等。如今,小区里加装了新的路灯,坑坑洼洼的过道变成了平整干净的柏油路,居民楼下还有规划整齐的停车位,从“颜值”到居住的舒适度都得到了全面提升。

据了解,2019年以来,望城区已累计申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18个,涉及改造9900余户,并预计在2023年底前,全面完成155个城镇老旧小区改造,4万余居民将因此受益。

“改造老旧小区的民生意义是全方位的。”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城市更新研究中心主任秦虹指出,通过更新提升小区内部及与小区联系的水、暖、气、电、网、路、消防、安防等基础设施,可以极大提高居民的居住质量;通过打造15分钟生活圈,增建文化休闲、体育健身、社区综合服务、医疗卫生、智能感知等配套设施,以及养老、托育、家政保洁、便民市场、邮政快递末端综合服务站等社区专项服务设施,可以更全面地满足居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这些举措,将助力老旧小区居民迈向更加美好的生活。

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帮助老旧小区改造提质增效

去年9月,重庆市云阳县上线了一个专为服务老旧小区共建共治而研发的App,有效提高了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协商议事的决策效率。居民可以通过App,全过程参与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前期规划、过程实施和后期管理,在线看公示、读政策、作表决、提意见、收回复,较好地解决了传统院坝会到不了、到不齐、听不清、听不全的难题,充分保障了每一位业主居民在老旧小区的知情权、参与权、表决权和监督权。该App投入使用以后,居民对老旧小区改造的支持率由原来的40%提升至95%。

江西省鹰潭市月湖区在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中,安装了2万余个智慧消防终端设备。该区梅园街道九一二社区内,还新安装了高空抛物监控,并依托物联网建起了智慧书屋、智慧充电桩等,让老旧小区变成了“智慧社区”,既有“面子”又有“里子”。

贵州省贵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搭建起“社区智能化运营管理平台”,已通过智慧社区建设完成55个老旧小区的数字化改造。通过该平台,小区管理方可以实时看到房屋数量、实有车辆、周边服务、用电消防等数据。此外,党建宣传屏、政务一体机、24小时自助售药机、无人售货机、自助充电设备等智能设备的添置,也便利了居民生活。

老旧小区改造完成后,还需要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做好后续运营。

秦虹认为,通过完善小区长效管理机制,推动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体系,引导居民协商确定改造后小区的管理模式、管理规约,有利于共同维护改造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