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 到了 ,调查称 9 成消费者被侵权!网购、通信、房产最严重
过去一年 91.6% 的消费者都曾遭遇侵权,网购成重灾区。
一年一度的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即将到来。过去一年,消费者的维权状况如何?
《维度》联合腾讯财经对消费者维权状况的调研显示,过去一年 91.6% 的消费者都曾遭遇侵权,其中超半数的侵权行为发生在网购领域,但仅有 37.1% 的消费者选择维权。
9 成消费者被侵权,网购成重灾区
" 过去一年,您是否遭遇过侵权 ",面对这一问题有 91.6% 的消费者都给出了肯定的答案。整体来看,年纪越大的消费者,遭遇侵权的比例越高。
调研显示,40.10% 的消费者遭遇的侵权都发生在网络交易中,27.70% 发生在实体交易中,还有 32.20% 的消费者在两种类型的交易中都曾遭遇过侵权。具体到被侵权的领域,有超半数(50.40%)的消费者都表示自己被侵权最严重的是网购;其次则是通信网络领域,有 26.60% 的消费者都表示遭遇过侵权;买房租房中遭遇侵权的消费者占比位列第三,达到 20.10%。
在 2018 年的消费者维权调查中,投诉量最高的三大行业分别是网购、房产和消费金融,今年的调查中消费金融已被通信网络取代了前三名的位置,可见 2018 年国家大力加强对消费金融领域的管理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分析人士认为,消费者网购时无法直接接触商品,是消费者遭遇侵权频发的主要原因。
在《维度》调查中,38.10% 的消费者都被商家的虚假宣传诱导消费。不过,这还不是消费者遭遇最多的侵权行为,数据显示,近半数(48.10%)消费者都曾遭遇过商家的霸王条款,例如捆绑消费。
其实,商家的霸王条款在各个行业中都早已存在且屡禁不止,甚至有些霸王条款规定因为其长时间存在而已被消费者认可。现在不妨想想,如 " 谢绝自带酒水 "" 最终解释权归商家所有 "" 一经售出概不退还 " 等,你是否认真考虑过这些其实也是商家的霸王条款呢?
超 6 成消费者放弃维权,95 后维权意识最差
那么,消费者遭遇侵权后会如何做呢?
《维度》调查中,超 37.10% 的受访者表示自己被侵权后进行了维权,超 6 成(62.90%)受访者并未选择维权。
从不同代际的维权情况来看,年纪越小,维权意识越差。数据显示,95 后中仅 28.23% 的受访者在被侵权后进行了维权。
分析人士认为,年轻人在维权方面缺乏经验,当遭遇侵权时可能会因为不知道该如何维权而放弃。
调研中,《维度》也发现,整体来看,近 4 成(36.90%)消费者不维权的原因是担心维权周期长," 投诉了也没人处理,白白浪费时间 "。而 95 后中却有 33.51% 的消费者都是因为 " 投诉无门,不知道在哪儿、怎么维权 " 而放弃,这一比例远高于其他年龄段。
在进一步调查消费者对于维权的态度时,只有 13.90% 的消费者表示如果遇到侵权将坚决维权,近 3 成(28.90%)的消费者表示自己肯定不会维权,选择 " 自认倒霉,忍气吞声 "。近 6 成的消费者(57.20%)还是选择了 " 视侵权行为、损失而定 "。
对于积极维权的消费者而言,近半数(49.30%)人之所以进行维权,都是希望不良商家受到处罚,此外还分别有 23.90% 和 18.40% 的消费者是希望获得经济赔偿和提醒后来者避免踩坑。
维权渠道多样化,超 2 成消费者维权周期超半年
《维度》调查中,积极维权的消费者中,超半数(50.70%)都表示问题已经多次反映,但仍未解决;仅 5% 的消费者表示,投诉后问题被及时解决。同时,数据显示,23.30% 的消费者维权周期在半年及以上。
同时,数据显示,消费者年纪越小,维权周期越短。其中,45% 的 50 后维权周期超半年,而 95 后中这一比例只有 18.21%。
专家认为,年轻人对网络的接触更多,虽然一部分年轻人的维权积极性不高,但当他们进行维权时,更多会选择互联网举报、在社交平台曝光等方式,更容易督促商家尽快解决问题。因此,年轻人的维权周期反而更短。
《维度》调查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数据显示,近 4 成 95 后再被侵权后会在贴吧、微博等社交平台进行曝光或在聚投诉等互联网举报平台投诉,而 50 后中这一比例不到 2 成。
可见,不同维权方式的选择也会影响到维权的效果。
《维度》调查中,有 18.80% 的消费者都表示,最不满意的维权方式是找商家理论、私了。
事实上,消费者可以选择的维权方式还是很多的。《维度》调查显示,在遭遇侵权后, 48.60% 消费者更偏向的维权方式是向消协等有关部门投诉。此外,45.60% 的消费者也会选择向商家所属平台投诉。找商家理论、在互联网举报平台投诉、在社交平台曝光、向媒体曝光、想消费品生产方投诉、报警、起诉等也是不少消费者会选择的途径。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的消费水平也在不断增强。但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不良商家,假冒伪劣、虚假宣传、哄抬物价等行为都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幸好,维权途径已经越来越多。
(实习编辑:朱颜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