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绣娘” 巧手技艺:张义苹和她的苗族蜡染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全国妇联关于推动贵州妇女儿童事业在乡村振兴中开新局实施方案》精神,推进锦绣计划深入实施,促进全省妇女特色手工产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探索依托多彩民族文化和妇女特色手工技艺,推动乡村振兴的新路径,推动“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通过妇女特色手工技艺实现就业增收、创业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巾帼力量。2023年1月起,贵州省妇联发展部与贵州广播电视台文体旅事业部联合推出“贵州绣娘”宣传专栏,对全省积极参与锦绣计划中特色手工技艺高超,并在群众中有带动力、影响力和公认度的“贵州绣娘”进行宣传报道。发挥“领跑者”的带动性,促进贵州省妇女就业创业,有效助力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省级非遗传承人——张义苹
·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 贵州蓝锦染艺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苗族蜡染是丹寨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以来都在中华民间工艺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这个被誉为“蜡染之乡”的土地上,一位名叫张义苹的女性人物,以她对苗族蜡染的热爱和执着,书写了一段充满奋斗与成就的传奇故事。
张义苹出生于贵州省丹寨县扬武镇基加村的苗族家庭。家族的传统文化和手工蜡染技艺深深地烙印在她的心中。9岁时,她便跟随母亲学习蜡染技艺,毕业后因家庭经济困难无法继续深造,她选择外出打工。在外工作的经历,让她深刻认识到民族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结合所能产生的巨大价值。她明白,只有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才能使苗族蜡染得到更广泛和长久的传承与发展。
2014年,张义苹回到家乡与母亲一起带领村里的妇女们成立了一家蜡染合作社。在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村里的妇女们开始发展蜡染产业,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然而,由于村子距离县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张义苹意识到,要想使蜡染产业得到更大的发展,就必须将生产基地迁移到县城。2016年,张义苹在县城成立了贵州蓝锦染艺有限责任公司。公司不仅带动了当地妇女们的发展,也吸引了周边村寨的200余名蜡染手工艺人加入,一起传承和发展民族蜡染。张义苹的公司不仅传承了苗族蜡染技艺,更将现代化的设计理念和经营模式融入其中,将时尚元素与传统文化相融合,使得艺术真正走向生活。
张义苹的贡献和成就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认可。她被认定为丹寨县苗族蜡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荣获“黔东南工匠”“黔东南州劳动模范”“贵州优秀创业女性”“全国五一巾帼标兵”等称号,当选政协黔东南州第十三届委员会委员、贵州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同时,她也是丹寨县民族手工业协会的秘书长和丹寨县妇联的兼职副主席。
在张义苹的引领下,苗族蜡染技艺得以焕发出新的生机。她的故事,无疑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最好诠释,也是对女性在非遗传承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的最好证明。展望未来,张义苹将继续带领她的团队,致力于苗族蜡染的传承与创新,让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继续在新的时代里绽放光彩,展现出更为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