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在线丨《夜半歌声》时隔85年“重返”上海演艺大世界

文汇报 | 2022-12-15 10:18

“排练倒计时三天”,音乐剧《夜半歌声》排练厅白墙上的红色数字相当醒目,剧组每天都会换上新数字,提醒着每个人时间在滴答间流走。在排练厅待上一小会儿,紧张感与忙碌感就会扑面而来,房间前侧,联合导演郭小茗在为三位“绿蝶”说戏,“宋丹萍”的扮演者郑棋元则一人走上梯架练唱。舞台后侧,一众演员们正在一遍遍地细抠舞蹈,歌声、口令声此起彼伏地传来。

作为上海演艺大世界区域最重磅的年终大戏之一,由大光明集团和仙童戏剧为中国大戏院量身定制的原创音乐剧《夜半歌声》将于12月24日正式亮相。由法国作家加斯通·勒鲁创作的小说《剧院魅影》1911年问世后被多次改编成电影和音乐剧,而上海与这个世界性IP的渊源可以追溯至1937年2月20日。是日,由马徐维邦执导,金山、胡萍等人主演的电影《夜半歌声》在金城大戏院(现为演艺大世界核心区内的黄浦剧场)首映,并创下34天场场爆满的票房神话,由田汉作词、冼星海作曲的三首歌曲更是成为电影的最经典之处。

85年前在上海滩轰动一时的名作即将以音乐剧的形式回归,而拥有92年历史的中国大戏院——承载着深厚海派底蕴的剧场将如何呈现这则曾火遍全球的IP故事?创新是正解,原创剧本、原创音乐、本土力量将续写这个发生在剧院里的浪漫奇幻传说。郑棋元、喻越越等当下中国音乐剧舞台上的中坚力量集结演艺大世界,毗邻人民广场和南京路步行街的剧院充分发挥优越的地理位置,邀请沪上多家知名品牌进驻“老字号市集”,用全新的文旅融合模式开启这一著名IP的“重生”。

为角色注入生命,原创力量推动本土音乐剧发展

虽然《夜半歌声》的故事抛不开百年前经典小说的底本,但执行制作人陶阳阳告诉记者,此次音乐剧从剧情、作曲、舞蹈等方面都进行了重生式再创作,讲述了20世纪初叶的上海,宋丹萍、绿蝶和孙晓鸥三个热爱艺术的少年在“草之光辉”孤儿院里一起长大。在三个少年登上孤儿院的剧场参加演出之际,不料突遭战火侵袭,三人从此离散。十年后,一座新剧院在原址落成,绿蝶回到故地担纲主演,与前来看戏的孙晓鸥重逢,两人一时情难自禁,不料此情此景却触怒了剧院内的“幽灵”……

国内原创力量贯穿《夜半歌声》的每一个制作环节,而作为宋丹萍和绿蝶的扮演者,郑棋元与喻越越都在原创音乐剧的土壤中深耕了近20年。“做原创很烧脑,但也很满足,”《金沙》里的沙、《阿尔兹记忆的爱情》里的吴智哲、《赵氏孤儿》里的程婴……郑棋元珍惜一路上遇到的每个角色,因为投入其中的汗与泪,让他在表演的过程里找到了归属感,“不是在复制已有的人物,而是实实在在地赋予其新的生命。”

演员的演唱对一部音乐剧的完成度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之于《夜半歌声》,情况更是如此。“非常难得能碰到这样一部高度歌唱化的作品,”据郑棋元透露,他在全剧里仅有一句台词,剧情的推进全靠唱段完成,“要通过自己的声音表达将人物立起来,并让观众理解故事,对演员来说是既挑战又刺激的一次经历。”在上海排练的日子里,二人常在一天的工作之后小聚,而谈论的话题总是离不开作品。人物要用什么声线?哪个部分要特别设计一段唱腔?喻越越一连用了两个“极高”来描述《夜半歌声》的难度,“因为一不小心,表演就会沦为简单的‘唱歌’。”

(内容源自文汇报,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