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购物时我们快乐而又空虚?|《爱聆听》

综合广播 | 2020-11-06 17:15

主持人:悠扬

嘉 宾:刘芳中宣部“时代楷模”获得者 贵阳白云三中心理咨询师

今天是定金人,明天就是尾款人,后天变成信用卡人。“双十一”疯狂购物的背后是在囤积什么?为什么我们低欲望而又高消费?一年一度的“双十一”又到了,不知不觉间,一个“促销策划”已经一步步的变成了全民狂欢的“消费文化”。

而在这越来越热闹的“消费文化”之下,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对消费、对社会、对生活、对行为的思考。今天,我们是否能重新拥有自己,重新热爱生活?

爱聆听

爱聆听

00:00 / -

刘芳:生活中我们这些常见的负向情绪,比如生气、悲伤、恐惧、内疚、失望、焦虑都需要安慰和补偿,让自己平衡的过程就是产生补偿性消费的过程。补偿性消费是消费者通过购买各种不同的产品,来弥补自己尚没有得到满足的深层次心理需求的消费行为。

心理学家总结了我们多数人最重视的三大心理需求,即:能力被承认的需求、自主掌控生活的需求以及归属感的需求。当需求不满时,我们往往容易产生没有力气的感觉,从而感觉自己资源有限,产生心理焦虑,发生补偿性行为。也就是说当我们欲求不满时,更容易发生补偿性消费。

当能力不被肯定时,我们的自尊心会受挫,促使我们购买彰显自己能力的物品。已有相关研究表明,具有象征意义的消费行为常常是补偿受损自尊状态的重要手段。

曾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研究,指出使用非惯用手书写“我是一个聪明的人”会动摇个体对自己智力方面的感知。为了修复被威胁的智力自我感知, 他们会在后面的产品选择任务中选择那些能够象征智力的产品, 如选择钢笔作为礼物而非巧克力。

而当失去权力,觉得不够自由的时候,我们往往喜欢购买尺寸更大,知名品牌、稀缺的产品。与此同时,我们还可能更喜欢综合口味的零食。稀缺象征着价值高是一种对权力的变相呐喊,综合口味象征着不受限制,是一种对自由的要求。当我们感到被他人拒绝、孤立的时候,你喜欢更怀旧的商品。

事实上,当你内心倍感孤独时,你还可能更恋旧。因为怀旧的东西使我们感觉与过去, 以及过去一起消费这些产品的他人重新建立了联系。

已有一系列研究说明, 社会排斥会促使消费者策略性地从事能够帮助建立归属感的消费行。 例如:选择能够象征群体成员身份的产品,比如思乡,会让人购买有地域品牌的商品。

补偿性的消费里还有一个报复性消费,今年疫情期间攒下的不良情绪,没有出门购买的物品,通过一个“双十一”把它消耗掉,其实对内心也是一种抚慰。如果你觉得通过合理合情合法的购买能够照顾好自己,买买买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自己的购买行为。你喜欢标新立异吗?你喜欢超出自己的购买能力买吗?你喜欢奢华档次吗?你喜欢泛黄的老照片吗?为什么在消费的时候我们快乐又空虚?为什么我们想要控制自己的购物欲,却会在偶像的广告和购物直播间里一再失去理智。我们走访一下自己的内心,也许真的是因为缺失感还默默地在角落里流泪,任何一个消费跟你的内心都有关。

悠扬:调查发现,有52%的人承认自己采取过购物疗法,有44%的人每月都通过购物来帮助自己实现自我疗愈。有67%的人主要通过线上购物来满足释放压力或负面情绪的需求。也许你会发现,我们无节制地购买我们想要的物品,我们想去改变别人,实际上都是在寻求一种补偿。只有你去觉察了内心,我们的行为才会被允许,不堪才会被接纳,身心才会从虚幻走向理智。

《爱聆听》是贵州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的一档心理疗愈互动节目。节目通过两种方式互动,每周五13:05——14:00,听众通过直播热线0851—85986946参与节目,关注“爱聆听工作室”微信公众号搜索“爱聆听工作室”拼音首字母也可后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