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农田建设大会战 | 贵州正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今年以来,贵州以提升粮油生产能力为首要目标,大力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聚焦重点区域,统筹整合资金,创新多元投入,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截至8月底,全省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48万亩,占全年任务57%。
秋意渐浓,又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关岭县普利乡800余亩“旱改水”项目水稻迎来首次丰收。收割现场,明媚的阳光洒在沉甸甸的稻穗上,微风拂过,田野泛起层层金色的波浪,村民们有的用镰刀娴熟地割水稻,有的站在小型脱粒机旁脱稻粒,现场一派丰收的喜悦景象。
关岭县普利乡800余亩“旱改水”项目水稻迎丰收
“今年普利乡做了‘旱改水’项目,现在正是丰收的季节,我们请了二十个工人,今天收下的稻谷估计在6~8千斤。”种植大户王忠炳说。
“旱改水”是指在农田建设时,将旱地改造为水田。对现有的中低产农田进行“旱改水”,能有效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益,形成稳定的生产能力,提升农业效率,促进农民增收。今年以来,普利乡大力推进“旱改水”耕地提质增效,共实施旱改水项目810亩,由各个村级合作社把旱改水图斑范围内适合种植水稻的田地进行统一流转,组织种植大户进行施工种植。
关岭县普利乡群众在小型脱粒机旁脱稻粒
关岭县普利乡组织委员刘玉锋说:“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找出图斑范围内适合种植的田地,扩大我们旱改水项目的面积,为明年的粮食增收增产做好积极的准备。”
纳雍县左鸠戛乡发仲村“旱改水”项目的水稻也进入了收割期。村民抓住晴好天气,深入田间抢收稻谷,现场一片丰收繁忙景象。发仲村大海子组水稻面积有90余亩,都是旱地改为水田,现在正是收割季节,稻米品质优良,亩产量在800到900斤,总产量能够达到80000斤左右。
纳雍县左鸠戛乡发仲村“旱改水”项目
2019年,贵州雍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依托左鸠戛乡自然资源优势,从群众手中流转了190余亩土地打造成肥沃的水田,包工给群众自种自收。试种三年,三年后,稻田归还由群众自种。
根据规划,2022年至2025年,贵州将新建高标准农田355万亩以上、改造提升645万亩以上,其中,2022年新建高标准农田260万亩。项目区梯田化率达90%以上、田间道路通达度达90%以上,水田灌溉设计保证率达80%以上,耕地质量等级达5等以上,实现宜机作业、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全面提升耕地产出水平。
眼下,贵州已全面启动秋冬季高标准农田建设大会战,各地正抢抓农田建设黄金期,细化工作措施,明确时间节点,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将任务项目化、清单化,把项目落实到村到地块,确保大会战首战告捷。
关岭融媒记者:蒋杰 刘国翔
纳雍融媒记者:邹阳 高毅 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