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凡读字丨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其本源也

撰稿:一凡 | 2024-08-23 20:55

酒,可以抒情,李白斗酒诗百篇;酒,可以言志,苏轼把酒问青天;酒,可以助威,武松赤手搏猛虎……

在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从商周两代开始,人们就使用酒来祭天地,祭祖先,祭四时,祭四方……酒成为古人最虔诚的一种表达信物。

图1:“酒”字的甲骨文写法1

据考古发掘,早在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中期,就已经出现了酒器。今天,我们就从甲骨文的“酒”字开始(见图1),去探寻酒的奥秘。

图2:“酒”字的甲骨文写法2

从外形看,甲骨文“酒”字的右边就像一个尖底的酒器,左边则是三个点。这表示,与酒器有关的液体,即为“酒”。再看甲骨文“酒”字的其他写法(见图2),大多也都差不多。

图3:“酒”字的金文写法

到了金文时期,“酒”字被写作了“酉”(见图3),出现了“酒”和“酉”的混用。当然,也有学者认为“酒”和“酉”本来就是同一个字。可是,甲骨文时期两者就是分开使用的,怎么到了金文时期就成为同一个字了呢?这时,又出现了另一种看法,认为“酉”是纪日、纪时的,“酒”是喝的,用“酉”代替“酒”表达了“酉时喝酒”。那这种说法又有什么依据呢?我们可以从一个民间故事中,找到灵感。

相传,在大禹时代,有个老头爱把捡拾的野果、粗粮等食物用以自然发酵。发酵后,再进行烧制蒸馏。最后,得到囗感比水更香醇可口的液体,犹如琼浆玉液。于是,他就把这些玉液进献了禹王。奔波劳累的禹王品尝了一小杯后,啧啧称奇,随后,一饮而尽。随后,禹王先是兴奋不已,接着昏昏沉沉,恍恍惚惚,最后,闷声倒地呼呼大睡。众人都很震惊,怀疑老头是拿毒药来害禹王。于是,便扣留了他,等待发落。第二天,待禹王苏醒后,感觉其浑身轻松,满身是劲。于是,赶紧释放了老头,并为这一玉液赐名。因他是酉时喝下,第二日酉时清醒,清醒后犹如重获新生之感。于是,取名“酒”(jiu)。

再者,卜辞开头也有一句“乙酉酒唐”。就是指,在乙酉这一天,酒祭商人先王商汤。在甲骨文中,“商汤”的“汤”写作“唐”。

图4:“酒”字的小篆写法

秦统一文字后,小篆的“酒”字没有再把“酒”“酉”混用(见图4),而是在“酉”的左边加了“水字旁”。这就和今天我们看到的“酒”字差不多了。

图5:“酒”字的两种隶书写法

再看隶书“酒”字的两种写法(见图5),两者的区别在于其右。左边这个,借鉴了金文的写法;右边,则顺承了小篆的写法。两者都把圆转的笔画写成了方折笔画,这是文字发展史上的重要转变。

图6:“酒”字的字体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