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岁村上春树无缘诺贝尔奖的第14年:你的人生,应该由你自己定义!
有人曾说,诺贝尔奖可能会迟到,但调侃村上绝不会缺席。
前些天,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双黄蛋”出炉,花落奥地利和波兰作家。
果不其然,村上春树的名字又冲上了热搜,引来上亿围观。
今年是他陪跑的第14个年头,“陪跑王”、“文学界的小李子”等称号,让他成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活招牌。
每年诺贝尔文学奖公布前后的这段日子里,总有一群人为他操碎了心,调侃他似乎已经成了传统节目。
但他本人其实并不在意,几个月前还曾公开表示,自己要努力写到90岁。正如他说的那样:“小说家这个职业,至少对我来说是无所谓胜负成败的。”
而这世上只有一种成功,就是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村上春树曾说,其实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求某个宝贵的东西,但能找到的人不多。
好在他是幸运的那一个。
1949年,村上春树出生在京都一个普通的家庭里。
年少时的他常常因为学习不用功挨打,谁也不会想到,这个“问题少年”有一天会跻身传奇作家之列。
上了高中后,“叛逆”的基因在他身体里肆意生长。
除了在学校的学习时间,就是听音乐、读英文原著、看电影、带着猫咪散步……
而在前半生的三十年中,村上春树只是一个喜欢爵士乐、喜欢看书的“普通男孩”。
用他自己的话来形容就是,“长相不英俊,腿也不长,还五音不全,又不是天才,细想起来几乎一无是处。”
而他眼中的一无是处,却是另一个人眼中的恰到好处。他与妻子高桥阳子相遇后,交往不久后就认定了彼此。
但结婚和谈恋爱不一样,除了风花雪月,还有柴米油盐。
有了爱情怎样才能挣到面包,成了他人生中要面临的第一个选择。
村上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不如把自己喜欢的爵士当成事业,开个酒吧!
白天卖咖啡,晚上卖酒,和自己爱的人听爵士乐,人生乐事莫过于此。
理想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没有启动资金一切都是空谈,为了筹足这笔钱他和妻子同时打了几份工,还四处找人借钱。
东拼西凑了许久,他终于举债也把自己的酒吧开了起来。
但经营一家酒吧哪有那么容易,加上他自己又不善言辞和社交,经营惨淡还要还债。
最困难的时候家里连暖气都供不起,回想起来岂是一个难字了得。
对这样的生活,就如他感慨的那样:“尽管眼下十分困难,可日后这段经历说不定就会开花结果。”
努力到29岁时,生活终于如他所愿渐渐好了起来。
他慢慢还清了债务,把自己的酒吧开到了繁华的地段,有客人时耐着性子招呼。没那么忙的时候就看看书,去外边逛逛,跟猫猫玩玩,听听音乐。
假如1978年,他没有去看那场棒球比赛,也许这样惬意的生活会一直继续下去。
但这一切,在他看完比赛后就改变了。
看着球场上奔跑的运动员,清脆的击球一声声撞到了他的心里,仿佛有什么东西慢悠悠地从天上飘下来。
一个毫无征兆的念头出现在他的脑海里:“对了,没准我能写小说呢!”
眼看着酒吧就要扭亏为盈,又要转头去写小说,即使放在今天依然是个疯狂的举动。
但不管全世界怎么说,自己的感受才是最真实的。
他当即买了笔和稿纸,每天都匐在案前,一字一句记录自己脑海里不断冒出的奇妙想法。
接下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村上春树的处女座《且听风吟》一经问世,即获得日本群像新人奖,这个半路出家的小说家彻底火了,《挪威的森林》更是掀起了“村上现象”。
但当他决定成为一名职业小说家,才发现写小说是一个长期损耗自我的过程。
持续熬夜、伏案写字,加上抽烟喝酒,让他明显感觉自己身体劳累而日渐虚弱。
33岁时,他又做了一个重要的选择,戒烟跑步。
他的生活变成了每天早晨四点钟起床、跑步、投入写作。从刚跑几分钟就双腿打颤,到坚持每年都参加一次马拉松比赛,他说:
“我依照这个模式度日,直至今天。拜其所赐,这些年来写作顺利,效率甚高。”
今年村上春树正好70岁了,他依然笔耕不辍、活跃文坛,每年坚持跑马拉松,偶尔兴起还会客串电台DJ。
爵士乐依然听着,跑步会坚持下去,小说也要写到90岁,这样温暖虔诚的村上春树,还需要用有没有获得诺贝尔奖来衡量吗?
当你仔细回顾他的一生就会发现,他成功秘诀早已藏在那些看似任性,却坚定且不断为此努力的选择里。
喜欢爵士乐就努力把酒吧开好;脑海里充满的奇思妙想,哪怕已经29岁也决定提笔写字;为了健康,中年之后坚持跑步,甚至是马拉松……
每一个重要的决定、每一次身份的转换,都需要有“破局而出”的勇气。
脚踏实地迈出每一步,都要尽力做到极致,累积于点滴。
也许正是因为这些遵循内心的决定与不断地积累,才成就了今天的村上春树,这也正是他兼融的智慧魅力。
因此,所谓“陪跑”不过是吃瓜群众的杞人之忧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