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五年新改建农村公路5.9万公里 为脱贫攻坚打下坚实“路基”

贵州新闻联播 | 2020-11-17 07:03

交通曾是制约贵州农村发展的最大瓶颈之一,十三五以来,贵州先后启动农村公路建设三年会战、农村“组组通”硬化路三年大决战等工程,将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产业结构调整深度融合,将农村公路变成了群众的致富路、幸福路。

搭着工友的摩托车、穿过宽敞的柏油路,每天早晨,水城县营盘乡鸡戏坪村的村民谢艳林,都会准时赶往村里的桃花蛋鸡场上班。足不出村就能就业,每个月还能收入3000多块钱,谢艳林说这些变化都是公路带来的。

谢艳林告诉记者,原来村民很少去水城,一是没有钱,二是很远,没有路没有车。

水城县营盘乡鸡戏坪村村委会主任戴绍奎

据水城县营盘乡鸡戏坪村村委会主任戴绍奎介绍,村里以前大部分都养马,用来驮东西,因为马承重力强,凹凸不平的山路走起来方便一些,现在基本没有了。

鸡戏坪村山高坡陡、沟壑纵横,交通就是阻碍当地发展的第一道屏障。为了改变困局,2015年到2018年,营盘乡先后对村里的四条通组路进行了硬化,并将主要道路升级为6.5米宽的柏油路。有了道路的保障,村里一直想发展的桃花蛋鸡产业,终于得以实现。

戴绍奎还告诉记者,目前蛋鸡场连接贫困户98户412人。如果没有通组路,这个产业肯定搞不进来。

道路带来了新产业,也盘活了传统产业。营盘乡红德村盛产刺梨、红心柚等水果,但是一道乌蒙大地缝,却将这里与交通干道割裂开。以前村民们只能坐溜索去卖水果。

水城县营盘乡红德村村民孔忠祥

水城县营盘乡红德村村民孔忠祥说,以前坐溜索过去也要走一两个小时,水果背的时间长了会被捂坏。现在比原来好多了,路修到果园的周边,车开过去就可以上车。

2013年,一座公路桥让村民们彻底告别了溜索。当地政府又将桥两侧的通组路改扩升级为旅游公路。依托北盘江码头等景区,今年营盘乡接待游客超2万人,旅游收入接近340万元。从2014年至今,营盘乡共建设公路45条211公里,在交通的带动下,全乡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今年6月底,营盘乡剩余贫困户已经全部清零。

水城县营盘乡党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印刚

水城县营盘乡党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印刚表示,以前营盘乡受困于交通,守着绿水青山但富不起来。通过这四五年的大力发展,全县的8大主导产业营盘乡占了5个,这些产业都是依赖交通。营盘乡将利用现有的交通设施,发展好产业,为乡村振兴提供保障。

在道路完善的基础上,贵州省交通运输部门还通过建设“通村村”智慧平台,为群众提供预约车辆、包车、快递寄收等服务,打通农村群众出行和物流的最后一公里。

雷山县大塘镇的新塘村一带,曾因为村寨分散车流较少群众出行难。如今,在村里的“通村村”服务站点,老百姓乘车出行变得很轻松。

雷山县大塘镇新塘村村民余珍

雷山县大塘镇新塘村村民余珍说:“我去雷山吃酒,这里车少,我们经常来站点这里,请她定个车,很方便。”

雷山县大塘镇新塘村通村村站点负责人杨秀珍

雷山县大塘镇新塘村通村村站点负责人杨秀珍告诉记者,有好多老人都不会用智能手机,到这里来可以用智能手机帮他们订车,也可以打电话订。

目前,全省已建设完成15000多个“通村村”村级服务站点,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

贵州通村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项目经理杨秋华

贵州通村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项目经理杨秋华介绍道,“通村村”平台是为解决农村群众的乘车难、物流难、道路安全监管而诞生的,通过村站点构建农村出行和物流基础骨干网络,群众出行时间从原来的两小时到现在的半小时,物流成本控制在两元以内。

在完善农村路网建设和出行服务的基础上,全省各地还通过打造智慧交通中心,整合交通监管、服务等信息,实现对车辆的监测与管控,为群众出行提供智能化服务。

“十三五”以来,全省共新改建农村公路5.9万公里,新增5295个建制村通硬化路,建成7.87万公里通组硬化路,全省30户以上自然村寨通畅率提升31个百分点,不断织密的农村公路真正成为群众的小康路、幸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