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请就位”想要强调的,是角色与演员的匹配度。

作者 3号厅检票员工 | 2020-11-03 10:13

写在前面

随着《演员请就位2》的更新,我越来越感觉到,我们对它的讨论是欠缺了点什么的。

看起来相关话题都相当热闹了,SAB赛制评级的试验性,导演们精细的点拨与分析,各种表演名场面的优劣呈现等等。

但总好像不太够,不完整。

直到看完最新一期,演员们陆续完成第二轮的表演展示,我才开始明白,缺的这点讨论到底是什么。

那就是“演员请就位”5个字里面,看似寻常的「位」字。

提到位,我们第一反应就是“表演的位置”,即演员都得到了展示。节目也的确是给不分年龄和等级的演员都搭建了舞台。

但我想不该止于此。

虽然都有戏有角色可演,可并不意味着都能很好地发挥,常常出现实力演员水准大失,或新人演员始终无法入戏的状况。

也就是说,很可能是人到位了,而戏没有到位,这并不能带给演员真正的演技成长,也不该是节目所期盼的结果。

所以我想这个“位”字,它的深层含义更可能是“合适的定位”,尤其是演员对于自我,对于角色的认知与定位。

“演员请就位”想要强调的,是这种角色与演员的匹配度。

只有角色挑合适了,演员才能各显本领,戏才会好看,也才能实现演技提高与突破,形成良性的表演循环。

大家回想一下会发现,这个理念也是被节目,和节目外的现实一次次验证为真的,只是没有得到更普遍的关注。

所以今晚我就是想和大家再聊一聊,关于「角色」与「演员」,我们或许疏忽了什么,而那恰恰是更值得被触及的。

抛开角色,难谈演技

首先,对一位演员而言,演技水平的高低,往往是第一讨论点,这是没错的。

但对于演技,我想还存在着一些常见的误区,比如这两个观点:

演员什么都能演,就是演技好,这是一;演员所演绎的角色反差越大,越容易证明演技好,这是由一衍生出来的二。

乍一看好像还是没什么问题,强调的是演员对角色的“普适性”,即不同难度的驾驭能力。

但误区就在于,它是没有一以贯之的依据的。

挑战自我的演员一直很多,可实力派也会因为角色跨度过大,而遭到水准下滑的质疑;而不被看好的新演员,也能凭借微小的角色得到注意。

说白了,它只是一种对于表演难度的盲目追捧,而抽离出了具体的剧作,忽视掉了角色与演员之间的深度关联。

什么关联?就是前面提到的,角色与演员是否契合。

合适才是表演成败的基础与关键。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演员创造角色》里面,就诠释过这个表演理念:

“演员应当有能力胜任任务。......当创作任务停留在非常熟悉的情感层面,演员就能够正确地体验角色。

但只要他给自己提出更复杂的,他的创作天性无法胜任的,来自另一个不太熟悉的人类精神生活层面的任务时,自然体验将停止,取而代之的是紧张、压力、激情、做作、演戏的情感、刻板与匠艺。”

比如《演员请就位2》里的任敏,从她两场的演绎成果来看,她对自己就有着这样清晰的认知。

无论是担演《少年的你》遭受霸凌的陈念,还是担演《天才枪手》里内心纠葛十足的小琳,任敏都因为外表贴合,眼神诠释到位,获得了一致好评。

导演陈凯歌还说,她已证明了自己能胜任被欺负的女孩角色,就可以拓宽戏路,去挑战更为强势的反面角色。

而有的演员比如黄璐,有丰富的演艺经验在前,也很愿意去突破自我。

但由于自我定义不够精准,两场表演都被评价为“无法入戏”。

因为《82年生的金智英》中的金智英,和《寄生虫》中的忠淑,这两个角色都对「世故」与「层次精细的挣扎」要求更高。

而目前来看,这距离她一贯诠释的故事感,那种朦胧的文艺片角色很远。经验和认知都是一种限制。

说到底,是否合适,基本决定了演员的发挥水准,也决定了演员能否进行角色再创造,磨练出所谓的演技。

就像在节目的先导片里,陈凯歌也说过:

“我不会为你争取角色的精神而感动,我会为你自我的认知所感动,说‘我只能演这个’”。

对表演而言,自知比自信是更重要的。

角色成就表演,或毁灭表演

可能大家还是有点不信服,为什么合适就会这么关键呢?真的不是角色越难演,戏越好看,表示演员的驾驭能力越强吗?

这两个问题,从节目里演员们前后两场表演的结果来看,就能对比出答案来。

最显然的是丁程鑫和陈宥维。他们刚好能从正反面,去证明角色的难度与表演的好坏并不必然相关。

拿丁程鑫参演的第一场《以家人之名》来说。

他饰演的贺子秋,需要诠释出一种善良,和一层掩藏的内心争斗。即为了减轻养父的负担,要逼自己离开亲密的家人,投靠亲爸。

对丁程鑫来说,这个角色是相对好演的。

首先都是类似的年纪,类似的少年气质,说话风格。其次这是日常的家庭戏码,无须幽深的技巧。

所以从一开始,丁程鑫就足够贴近角色了。在说笑之间,会浸入不外露的沉重;在叙说离开是为了养父时,语调也带着淡化的忧哀。

还有一个细节是,妹妹哭着挽留时,他撇开脸,不经意地叹了口气。

那正是他碍于少年体面能够外露的,一点无力的表达。

也就在这场戏里,赵薇评价丁程鑫与另一位演员,是有“潜质”,“能自然的让观众接受他和相信他”。

而在第二次的《天才枪手》里,学霸班克一角也是如此,与丁程鑫也很近似。且惊喜的是,他还得到了更多的表演空间。

他把班克的那种由善转恶的细微念头,从守卫正义,到赌气求取财富的波折心路,那种角色的层次感更分明地呈现出来了。

当同伴小琳说要去自首的时候,丁程鑫是先悲哀地扯了一下嘴角,然后眼里才带出一抹泪光的。他是嘲弄自己,也嘲弄宿命。

也正如陈凯歌所言,他“始终在自己的世界里面,没有演得表面化”,对紧握拳头的设计也精彩。

角色对了,表演也就都对了,还会越来越对。

反面例子则是陈宥维。他表演的两场都是古装戏,角色都对年龄,阅历和情感有极高的要求,是天梯级的难度。

而大家也都看见了,他扮演《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夜华时,是把夜华这个雪里藏火的深沉角色,演绎得浮于表面,无法入情的。

因为陈宥维和夜华实在相距太远,根本不属于一个层面的体验范围。所以从源头上,他对角色就没有什么体悟和感知。

因此对伤痛的理解,就只能是额头青筋毕现,对不忍的诠释,就是双手颤抖不止。

这也就是李诚儒所说的“你心里没有(情)”。受经验所限,更受角色所限,他无法把适宜的情意流露出来。

包括《甄嬛传》里,与宠妃甄嬛相恋的果郡王允礼也是一样。

这个角色既要展现出对皇兄的无力对抗与愤怒,也因为性格不拘,要极为含蓄地在交谈之中,埋藏进对甄嬛的忧虑与深情。

而陈宥维显然很难体现出这种复杂度。从第一句”见过熹贵妃”开始,他的眼神里面就缺少对甄嬛的关切。

尤其在说“婵娟与共,相似之人都好”的表白时,他也是用单调的笑去传递不羁,而缺乏了彼此不能相伴的那种哀怮。

这也就是尔冬升说的“这次比上次稳,但这个角色不适合你”,也因为这种不合适,导致他其实并没能发挥出演技来,也很难真正看出他的能力。

从这一次的略有进步来看,他对演戏的执念与精神是一直有的,只是欠缺良机。

更能证明「合适」之关键的演员是贺开朗。

在前后两场不同的角色演绎里,他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表演水平。

在表演《82年的金智英》里面细腻温情的郑大贤时,贺开朗自己都说“不太好去感受到这个人物”,他的表演实际也体现了这一点。

贺开朗和郑大贤之间,同样存在形象,年龄,阅历和生活感知的巨大反差,导致郑大贤那种对于妻子受苦患病的爱怜,爱惜,他体悟不到,也理解不了。

所以他只能紧皱眉头,以此去传递一种直观的痛苦感。这也是陈凯歌所说的“他离这个人物很远”。

而在饰演《昨天》里面的青年贾义时,贺开朗可以说是“离人物很近了”。

因为无论是他的长发造型,还是天然冷感的嗓音,性情,还有内心对世界的感知,对音乐的审美,都和贾义是极为接近的。

他本身就有那种反叛与绝望的劲。

因此在这一场里面,贺开朗获得了陈凯歌几乎相反的评价“很多时候,他和这个人物是融为一体了”。

这便是角色适合的好处,也才能够真正谈到演技。

我们能看到,新人演员身上体现了这一点,而在具备相当实力的演员身上,其实更是如此。

比如黄奕在《风月》里面饰演如意。这段戏的好,陈凯歌已经用“天真与孤独,刚强与决绝”形容尽了。

她那张适合处理细微变幻的脸,和一双含情的眼睛,都与如意有共通之处,加上对这种爱恨戏码的熟悉,都辅助她呈现出了“电影的节奏感”。

这也再次证明,越是适合的角色,越能表演出层次,也越能触及演技之根本。

演员请就「位」

在节目里面,角色会如此重要,节目之外莫不如此。

甚至市场是比节目残酷的,因为流量明星大占其道,实力派只能被坐冷板凳,如此形成了一个影视生态的恶性循环。

但其实,这并不是死结,我始终认为,这种困境是能够协调,也应该得到协调的。

解法正是在流量明星这里。

流量明星的演技会显得格外不稳定,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有了更多选择权,自我定义不清。

拿我们屡屡提及的鹿晗来说,他演过一些不合适的戏,比如《上海堡垒》里的江洋。

除了剧本问题以外,他自己显然也是对这种身负重任的指挥员角色没有体会,只能生硬地演完全程的。

但也不全是如此。

就在前不久,鹿晗在《穿越火线》里面,又能够把电竞男孩肖枫演得格外灵活,这便是因为角色相差较小,爱好游戏的他能够演出这种少年感。

包括张艺兴也是,他没能演出《黄金瞳》里庄睿的主见与聪智,但又能在《一出好戏》,把小兴那种阴沉感发挥得令人惊喜。

也就是说,在演戏这件事情上,流量明星和常规演员并无不同,角色合适才能出彩,不够匹配就只能造就遗憾。

只是他们更容易凭借好恶来滥用选择权,因此更需要警惕的,就是我们一再重复的「自知」

陈道明就曾说过:“为什么有时读了剧本后没接呢?就是因为这活动的人,觉得自己不是,抓不住,演不出来“。

唯有保持这样的清醒与自知,才能实现演艺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对明星自己而言,也才能避免口碑与演技两极分化的双向浪费,这个我们也说过很多次了。

归根结底,我们会一次次地写这些,只是因为,我们对演员们是始终抱有期望的。

我们期望的是,每一位演员,都能匹配到合适角色,演出好戏,各就其位,各放异彩,形成良性的表演循环。

我相信这也是演员本身的期望,是观众的期望,也更应该成为市场的期望。

而这,或许就是《演员请就位》的“就位”二字,以及这档节目的真正奥义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