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阅贵州》系列片——《百苗图中的民族交往故事》

节目指导中心《精品制作工作室》 | 2023-10-20 17:00

自10月23日起,《典阅贵州》系列片将在贵州六频道播出。贵州的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民族古籍除书籍外,还包括口传、服饰、音乐等形式,这些民族古籍不仅承载着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还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

贵州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和贵州广播电视台推出的《典阅贵州》系列片,将以贵州世居民族经典古籍为依托,来展现多彩贵州的丰富民族传统文化,推动少数民族古籍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讲好多彩贵州民族古籍经典故事,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0月23日(周一)20点10分,《典阅贵州》将播出第一集《百苗图中的民族交往故事》,敬请届时收看。

《百苗图中的民族交往故事》

200多年前,一个叫陈浩的人,画了一本书。书中的图画文字全面地反映了,19世纪初贵州各少数民族的生活状况。此后这本书一直在不断传抄,世人将这一系列的抄本称为“百苗图”。

《百苗图》源自于清人陈浩的《八十二种苗图并说》,作者陈浩在嘉庆年间曾任八寨(今贵州丹寨)理苗同知,他在任期间,走访调查和整理典籍,写成了记载贵州少数民族风土人情的专著《八十二种苗图并说》。

《八十二种苗图并说》原书已经遗失,但已发现的传世《百苗图》抄临本有12种。这些抄本是清代彩绘于纸和绢上图文并茂的稀世珍品,画册是以苗族为主的多民族地区的人文景观、耕作渔猎、织染服饰、婚丧嫁娶、歌舞饮食、宗教信仰等诸多生活领域的真实写照。

史实性是百苗图的最大特点。作者的绘画和文字精炼概括,记录了最独特的内容。画册套色人物画、民族服饰,细腻逼真,行草字体的习俗介绍概括精炼,是研究贵州少数民族的珍贵资料。

《百苗图》体现了西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从《百苗图》各抄本可以看出,清末民初贵州各民族交往频繁,交流密切,在经济交往、政治交往、社会交往等几方面均有体现。

当时,清水江流域的木材贸易日益兴盛,汉族商人与侗族北部支系的交往愈加频繁,《百苗图》中反映了当时多民族经济交往方式主要有“做佣工”和“做担保”。

这种“做担保”的经济交往方式在《百苗图》中也有记载。

《百苗图》中记录过的木材贸易、契约担保,在今天有了新的形式,不变的,是这其中的民族与民族的信任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诚信之心。

明清时期,贵州各民族交往交流频繁,社会交往方式丰富多样。《百苗图》各抄本中可见的贵州各民族的社会交往方式主要有“结同年”、恋爱、通婚等。

“如果我们从整体上看《百苗图》的话,我们可以发现它是一个很好的民族融合的样板,在这里面我们首先能看到各个民族自己的生活状态,各有特色,同时,我们又能看到各民族之间交往的情况,无论是各少数民族之间,还是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在文化上,他们是互相汲取的,最终走向共同的繁荣。”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百苗图》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佐证,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史上的重要篇章。今天,贵州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为广泛,台江“村BA”、榕江“村超”等活动,进一步增强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了新时代的《百苗图》画卷。